法艺花园

2014-3-24 22:47:10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199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作者:薛尧

姑公:
本想去医院看您的,却传来了您离世的消息。虽然对此不是没有准备,我还是止不住泪如雨下。
想起您,仍然感到一种温暖。每次去看您,您的屋门都早早地为我们虚掩着;您总是很关心我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孩子不懂礼貌,没大没小时,您总是带着湖北口音制止我们的说教:“他还是小孩子嘛。”和您聊家常,您的话不多,但常常只一句,却让人不得不感叹您的敏锐,那一刻,您才从一个和蔼的长辈还原成为睿智的学者。曾耳闻您在学术上很受尊重,而我看见的您永远是布衣布鞋,浅灰的中山装干净利落,衬着您的一头白发,淡定,恬然,无论这世界发生了什么。可惜每次都怕多占用您宝贵的时间,都是匆匆而别。相信您去了天堂,也不会寂寞的,您的身边,一定有众多天使簇拥,聆听您的教诲。
我们永远想念您!
(2003年5月4日)

以上文字写于姑公辞世的第二天,网上祭奠。2004年初,英姑说起,没想到有这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会在网上发文悼念他,而且文字那么感人,让儿孙们了解了他作为学者在同事、学生心目中的一面,于是想自己出一本集子作为纪念,问我们是否能修改原文。其实我的文字是没有资格出现在这样一本集子里的,但转而又想,他一生不事张扬,借此方宝地写写一个远房亲戚眼中的谢老,或许大家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他,也表达我们一家人心中的思念。
谢老一家之于我有着双重身份。谢老夫人与我的祖父是堂兄妹,是当年封建大家庭中的玩伴,我称呼谢老和夫人为姑公和姑婆;我的先生是谢老的学生,我们是1990年初在姑婆、姑公精心安排的家宴上认识并交往的。我对他们一直怀有亲情与感激之情,但也只是逢年过节去拜望一下,交往虽少,感触颇多。
第一次见到谢老一家大约是在1986年,他们住在沙滩法学所内,那时没有卧室、起居室、几室几厅一说,印象中他们家在办公室的一楼有一大间,对面小楼的二层有一小间作了书房,厨房是在楼下搭建的平房中。我那时刚到北京工作,很少去看他们,每次去,谢老都在那间小书房工作,我就和姑婆、两个姑姑在厨房门口聊天,逗逗他的小孙子——晶晶。在老家时就听说他们一家因为姑公被划为右派而吃了很多苦,但他们很少提起往事。只有一次,我和三公公去看他们时,姑婆不经意间谈到,虽然那时她和姑公已被迫离了婚,但当地的小孩子都可以往她脸上吐唾沫,可见他们一家经历的身心煎熬是常人无法想像的。“文革”后,许多人的生活都变得忙碌而粗糙,那些精致的日子是从老一辈的闲谈中听来的。但我去他家,看到的总是和蔼的二老和热情的姑姑们,他们的生活简朴而精心,客人来了端茶倒水、迎来送往等礼数非常周到。二老的衣着虽不时尚,但从来干净挺括,姑姑们的打扮雅致得体。记得当时我很惊讶于他家的碗洗完后一定要再用开水烫过,餐具也基本配套。这个家在经历二十多年劫难之后,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小资”生活,保持着对生活的认真、执著,是什么力量使然?将近二十年后,当我看到谢老的“毕业六十年”最后那句发自肺腑的:“我感谢养我育我的祖国”时,感慨万千。正是这种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期盼中华民族强大昌盛的赤子之心,使他不纠缠过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法制建设事业中,也引领着这个家庭开始新的生活,这是需要大智慧、大境界的。如今,他的儿女们都事业有成,孙辈们在茁壮成长。虽然谢老没有对长孙谢远扬的学业志向提任何希望,谢远扬也曾想避开祖父的影响学经济,但高考报志愿时阴差阳错,还是学了法学,或许这是天意。谢老和夫人天堂有知,应笑慰。
谢老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宽厚的长者。结婚后与先生一同去看望谢老和姑婆,我们还用以前的称呼,即我仍然叫他们“姑公、姑婆”,而先生则叫他们“老师、师母”,倒也相安无事。但我们的儿子会叫人后,问题就来了。这时,谢老就笑眯眯地说:“叫爷爷也行,叫太爷爷也可,都可以,就是一个称呼嘛。”谢老喜欢孩子。因为怕过多打扰,我们每次去看望之前会打个电话,他和姑婆就会给孩子准备好零食,放好小凳子,他们的外孙女儿豆豆会拿出她的玩具,等着我们。有一年春节去拜年,我们没有带孩子去,他老大不高兴,嘱咐我们以后一定要带孩子来。以后,我们都是一家三口一块儿去看他。我们在一起多是谈些家务事、亲戚们的家长里短,但谢老的犀利、敏锐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上次告诉他的琐事,比如谁家的父母在帮着带孩子之类,下次去时间相隔大半年,他仍然会问起上次的话题,记得清清楚楚。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你在他面前可以敞开心扉,可以释疑解惑,但不能敷衍,更不能说假话。
我不懂法学,但从跟随谢老学了三年的我先生那儿,我也间接地感受到谢老的学识魅力。本来我先生想写点什么纪念老师,但他想了很久又决定不写了,因为“写谢老师要沉下心花时间好好整理,心里念着就行了”。以前曾经问过他,硕士毕业时有没有想过读博士。他说:“没想过,因为谢老师不招博士生。”他从不会讨好人,所以我想这话是真实的,但我很难理解一个老师对学生会有如此魔力。以后在谈论一些问题时,他分析得冷静透彻,好像一个高瞻远瞩的智者,我有些诧异,他就会解释说:“这是谢老师给打的基础。”对谢老,他是如对父亲般敬畏,谢老对他无论是学识上的教导,还是做人的影响,都是他今生的一笔财富。就是这样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感到谢老作为导师给学生的深远影响,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仍活着。”谢老没有离去,他活在他的著作中,活在他教导的学生中,活在所有感受到他的仁慈、宽厚,得到他的无私帮助的人们心中!
(2005年6月补充)
                                                                                                                                 出处:《谢怀栻先生纪念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