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标题: 渭滨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王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db:作者]    时间: 2014-3-5 15:41
标题: 渭滨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王维新
渭滨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维新 杨洁
当今社会,违法犯罪形势不容乐观,各司法机关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人民的希望,但部分花蕾已有着枯萎、凋谢的趋势,对此,在倍感痛心的同时,我们应做一下深入调查,深刻剖析,用以挽救这些慢慢走向毁灭的年轻生命,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努力。
笔者将紧紧结合宝鸡市渭滨区检察院2003年到2008年(08年截止至10月25日)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相关数据,通过对2003-2005年和2006-2008年两个三年数据的详细比较,分析归纳渭滨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并尝试提出些对策,希望能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尽绵薄之力。
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的特点
1、前三年与后三年的相同点
1) 从犯罪年龄看,16至不满18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力军,分别占2003-2005年和2006-2008年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0.13%和82.95%。
2) 从犯罪类型看,多为暴力犯罪。从2003年1月到2008年10月止,该院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161件514人,犯罪类型多为侵犯财产、故意伤害和性犯罪以及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等暴力犯罪。其中侵犯财产犯罪类型尤其突出,分别占2003-2005年和2006-2008年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91.03%和81.82%。值得注意的是抢劫罪又是侵犯财产犯罪类型中的绝对主角,在2003-2005年和2006-2008年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中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9.87%和64.39%。
3)从犯罪人受教育情况看,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上述514人,2人为文盲,59人为小学文化、400人为初中文化,28人为高中文化,1人为职高,8人为技校,16人为中专文化。
4)犯罪人的身份较为单一,多为农民、学生和无业人员。上述514人中,学生97人,占18.87%;无业人员143人,占27.82%;农民264人,占51.36%。
5)从犯罪人家庭状况看,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者较多,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者较多,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失业者较多。
2、前三年与后三年的不同点
1)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
2006-2008年与2003-2005年相比,无论是未成年人犯罪总数还是在犯罪嫌疑人总数中所占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3-2005年,未成年犯罪176人,占总数13.79%;2006-2008年,未成年犯罪338人,占总数19.72%,较前者增长了92.07%。
(单位:人)2003-2005年2006-2008年±%
犯罪嫌疑人总数1276171434.33%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17633892.07%
比  率13.79%19.72%5.93%
14至不满16岁346179.41%
16至不满18岁14227795.07%
表一 2003-2005年与2006年-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变化情况表
2)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由原来单一的暴利侵财向多样化趋势发展。
在起诉的未成年人总数中,2006-2008年与2003-2005年相比较,侵犯财产罪所占比例下降9.21%,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所占比例上升2.04%,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所占比例上升7.43%。2006-2008年,故意伤害罪18人较2003-2005年的8人增加了125%,另外,强迫卖淫罪11人,拐卖妇女罪3人,非法拘禁2人,这些犯罪类型更是之前所没有的。
(单位:件)侵犯财产罪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2003-2005年142112
2006-2008年2162423
±%52.11%118.18%1050%
表二 2003-2005年与2006年-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的变化情况表
3)从犯罪人身份看,农民比例大幅升高。
2003-2005年,学生41人,占23.3%,农民75人,占42.61%,无业人员53,占30.11%;2006-2008年,学生56人,占16.57%,农民189人,占55.03%,无业人员90,占26.63%。综上可见,农民犯罪比例大幅增长,增长了12.42%,与之相反的,学生和无业人员犯罪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6.73%和3.48%。这部分身份为农民的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均不高,多为初中以及初中以下,很多都是中途辍学,犯罪类型多为暴力侵财,抢劫罪和盗窃罪占绝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强迫卖淫罪成为突出的新类型。
(单位:人)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学  生农  民无业人员
2003-2005年176417553
2006-2008年3385618990
±%92.07%26.79%152%69.81%
表三 2003-2005年与2006年-2008年未成年人犯罪身份的变化情况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可谓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无非是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1、犯罪的主观因素。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成长时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所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够,个人素质较低。在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下,在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影响下,禁不住诱惑,消极心态膨胀,在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时候,放任自己的行为,以求自身欲望的满足,逐渐地,发展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将自己推上犯罪的道路。
2、犯罪的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细胞液”。而现实中,有的家长在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根本没有教育意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有的因父母离异,子女心灵受到打击,产生叛逆心理,在引导无方、管教不严之下,流入社会往往容易犯罪。
第二,学校因素。当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品德败坏,法制意识淡薄,有的学校干脆把他们认为朽木不可雕的“坏学生”赶出校门一推了事,使学生过早体味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遂产生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心理。
第三,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日益充裕的同时,人们观念分化,呈多样性发展,其中不乏落后的腐败的思想和精神制品到处传播,传媒发达的今天,很难把它们同未成年人隔离开来,这些精神腐蚀物,尤其是色情、暴力内容,必然对他们健康成长产生负效应。
  三、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当务之急。综观许多未成年人犯罪,大多缘于法制观念淡薄,有些人或不知自己的行为是犯罪,或无视犯罪带来的后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如建好用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坚持做好学校的普法教育,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配合。
  (二)家庭与学校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首先家长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保障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家长要与学校及时沟通,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既重智育,又重德育,不可偏废,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此外,学校与家长应形成教育互动机制,及时沟通,掌握情况变化,相互配合处理问题。
  (三)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治本之策,未成年人的可塑性、模仿性强而自控性差的特点,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大“扫黄除非”力度,严厉打击淫秽、暴力制品的制造和传播,另一方面大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未成年人追求崇高,鄙弃媚俗,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这里应强调的是,要严格依法清理整顿学校周边文化小环境,如学校附近的书店、网吧等游戏娱乐场所。
(四)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司法机关在办理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应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贯彻惩罚与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多做说服和教育工作。检察机关应将教育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全过程,起诉时结合实际依法选择有利于未成年人罪犯改造的刑种、刑期和执行方式,结案后还应坚持对未成年人罪犯进行跟踪和回访教育,促使其改造转化。对经过教育、改造回归社会的未成年人,有关部门还应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继续关心和帮助他们,防止其重新犯罪。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王维新  杨 洁
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检察院
邮编:721006
电话:0917-3318517




欢迎光临 法艺花园 (https://www.llgard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