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4-3-24 21:10:26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282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作者:林美惠
论文作者:林美惠
指导教授:王泽鉴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2000年法学博士论文
关键词:交通安全义务 Verkehrssicherungspflichten 、交易安全义务 Verkehrspflichten、不作为 Unterlassung、过失 Fahrlaessigkeit 、违法性 Rechtswidrigkeit 、纯粹经济上损失 Vermoegensschaden 、侵权行为 Deliktsrecht、危险责任 Gefaehrdungshaftung
论文摘要:
本文第一章绪论中提出问题意识、实例导引。
第二章中简单整理近年来我国学说以及实务上对交易安全义务直接或间接的相关讨论,其次再藉由百年来交易安全义务在德国学说及 实务上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的概述,并分析刑法上的过失犯、不作为犯理论以及英美法上的过失理论如何对交易安全义务产生影响互动,以提供全面了解交易安全义务的背景。
第三章中本文探讨交易安全注意义务作为侵权行为不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要素,如何于契约、法律以及先行行为以外扩大不作为责任之成立。此外,本章中亦将对诸多交易安全义务,依其形成原因以及适用领域加以类型化。
第四章中本文分析交易安全义务与侵权行为法三阶构造上的违法性论发展之关系。在本章中本文尝试自德国著名的电车事件(BGHZ 24,21)着手,说明在过失侵权行为类型之下,不应一概援引权利侵害征引违法性之「结果不法」的违法性论,而应区分行为为作为、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或是直接侵害、间接侵害的侵权行为,针对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或间接侵害的侵权行为改采「义务违反视同具备违法性」的「行为不法」之违法性论,此处指称的义务即交易安全义务。由于就「违法性」理论不再采单纯的结果不法说而改采结果不法说与行为不法说的双轨违法性论,与我国向采结果不法说之通说有违,是以有必用就违法性论在德国实务及学说上的演进及发展略加着墨,以增加说服力。
第五章中本文逐一探讨交易安全义务可资保护的客体,除了传统侵权行为法所规范的生命健康财产自由等绝对权以外,交易安全义务可否用来保护债权、营业权乃至于他人纯粹财产上的损失,颇有研究必要。关于交易安全义务是否具备在侵权行为法上单独用以保护他人财产之功能,涉及交易安全义务究属一独立于民法第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后段及第二项以外的侵权行为类型,抑或仅属侵权行为法上各式注意义务之总称,采不同立场者自会导出不同之结论。本文虽尝试说明正反不同之见,然结论上仍持保留态度,亦即认为交易安全义务并非独立的侵权行为类型,仅系侵权行为法上的注意义务。
在第六章中本文则试着因循前几章的脉络,立于我国过失、无过失双轨责任体制之基础上,先点出我国侵权行为法目前的运作实况,再透过交易安全义务的导入,从归责原则的变动出发,说明交易安全义务对我国双轨责任体制以及整个侵权行为体系可能带来的调整机能。此部份的论述重点尤其着重于配合八九年五月实施之“债法”修正条文,结合交易安全义务,不从权利保护面向而改自行为责任面向出发,透过厘清于过失责任规范的「不法行为」与危险责任 规范的「特殊危险行为」之间,尚有依推定过失加以规范的「一般危险行为」流动存在的空间。针对此种由“民法”依过失推定原则加以规范的「一般危险行为」,依照我国“民法”体系将之区分法定类型以及非法定类型,前者指明文规定于我国“民法”第一八四条第二项以下到一九一条之三的特殊侵权行为类型,后者则为依法官造法方式创设义务内容,而依“民法”第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加以规范者。于各类型之下本文搜集以“最高法院”判决为主、与各该内容相关之实务判决,分别自如何与交易安全义务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重新评析,并导出结论,以兹证明在我国法上确有交易安全义务被引用之痕迹,并有其存在上的实益及必要性。换言之,本章欲强调者为,透过承认交易安全义务,使行为人受不法行为责任之规范,并不因此就等同于将这种社会上一般的、危险强度较低的危险行为(还没到达特别法所欲规范的高危险度之危险行为,如核能发电、驾驶航空机等)纳入危险责任之中,因为吾人引用之民法条文仍属不法行为责任的过失责任,而非危险责任的无过失责任。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除了如传统般可以区分为不法行为和不幸行为之外,在二者之间其实想象上还可能存在一种「一般危险行为」。这种一般危险行为不宜以传统侵权行为法规定加以处理,在未有配套措施搭配实施之前也不适当采无过失责任,因此它们最适合以过失责任原则支配之下的「过失推定」之原理加以规范。而这些过失推定原则,可能是为“民法”所明文规定的(即法定的交易安全义务,例如我国民法第一八四条第二项、一八六到一九一之二条等),亦可能是作为一种法律漏洞而委由实务判例加以形成的(即法官法创设的交易安全义务,如我国修正“债法”之前的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或是修法后的一九一条之三)。
最后在第七章中本文归纳前面各章节的研究心得,对照德国民法上有关侵权行为法的修正建议,配合“民法”一九一条之三的规定,提出若干适用交易安全义务时应行注意之点,此外针对本文不及处理而尚待进行更深入研究之议题,本文也一并提出,以代结论。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侵权行为法的危险及转机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一项 归责原则之调整─披上过失外衣的无过失责任?
第二项 危险事故的认定
第三项 间接侵权行为违法性之认定
第四项 不作为责任之扩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导览
第二章 交易安全义务理论之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交易安全义务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款 我国法上交易安全义务理论雏型之形成
第二款 德国法上交易安全义务理论的形成及发展经验
第一项 前言
第二项 交易安全义务在德国实务上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第一目 从交通安全注意义务到交易安全义务
第二目 三则具代表性的判决
第三项 交易安全义务在德国学说理论上的发展
第一目 从刑法学说到民法理论的发展
      一 过失犯理论
      二 不作为犯理论
第二目 英美法上过失理论与德国法上交易安全义务理论的比较
第三章 交易安全义务与不作为责任之扩大化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问题之提出
第三节 不作为责任构成要件之补充
第四节 因危险活动所产生作为义务之危险内涵
第一款 过失责任体系下危险的概念——不同于危险责任的危险概念
第二款 具体危险以及抽象危险
第三款 危险之发生及其程度
第五节 作为义务形成的原因
第一款 开启或继续危险源者的范围责任
第二款 义务的承担
第三款 行为人的先行行为
第四款 小结
第六节 交易安全义务中作为义务的类型化
第一款 依适用领域分类
第一项 交通安全义务
第一目 适用领域
第二目 发展方向
第三目 义务的强度
第二项 职业上的义务
第一目 适用的范围
第二目 在责任法中的机能
第三项 商品之生产与贩售及废弃物处理的交易安全义务
第一目 制造物责任
第二目 商品贩售责任
第三目 废弃物处理
第四项 危险的技术装置或危险物质的交易安全义务
第一目 避免或防止客体自身潜在危险发生之义务
第二目 防止无权利人对物或装置为不适切使用之义务
第五项 参与公共交通之际的交易安全义务
第六项 大众集会
第七项 支配的关系
第八项 不具保护法规性格的规则中的交易安全义务
第二款 依注意义务内涵分类
第一项 透过自己行为使受潜在危险威胁者有回避该危险之可能性的交易安务
第一目 警告义务
第二目 指示义务
第二项 发动危险源后的交易安全义务
第一目 危险管理义务
第二目 选任义务与监督义务
第三目 组织义务
第四目 调查义务及通知义务
第五目 保管义务及保护义务
第四章 交易安全义务与违法性理论的变迁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违法性的概念
第一款 罗马法以降的违法性论
第二款 德国民法典中的违法性概念
第三节 交易安全义务的双阶功能
第一款 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要素及违法要素
第二款 构成要件性、违法性双阶同步判断机能
第四节 间接侵害行为与违法性论
第一款 行为不法论中行为禁令之来源
第二款 间接侵害行为与违法性理论
第三款 违法论的重新检讨——结果不法与行为不法之争
第四款 从结果不法到行为不法——电车事件对行为不法论的启发
第五款 违法性论在BGHZ 24,21电车事件后的发展
第一项 自作为、不作为面观察的双轨违法性论
第二项 自直接侵害、间接侵害面观察的双轨违法性论
第三项 小结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交易安全义务的保护客体
第一节 生命、健康权
第二节 财产权
第三节 自由权
第四节 类似所有权的权利
第五节 工业所有权及著作权
第六节 债务不履行(债权)
第七节 营业利益(营业权)
第八节 纯粹财产上损失
第一款 保护他人财产的交易安全义务?
第二款 重要代表性案例
第一项 与附保护第三人作用契约有关者
第二项 与缔约上过失有关者
第三款 保护他人财产的交易安全义务之肯定论
第一项 作为一种违反职业上交易安全义务之类型
第二项 作为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类型
第三项 作为从契约到身份的交易安全义务类型
第四款 保护他人财产的交易安全义务之否定论
第五款 结论
第六章 交易安全义务与我国侵权行为体系之调整——以归责原则的变动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交易安全义务与归责原则的变动
第一款 侵权行为法的规范功能
第二款 着重权利保护特征的「双轨责任制」体系
第一项 客观化的过失
第二项 推定过失
第三项 危险责任(无过失责任)
第四项 小结
第三款 着重行为责任特征的「修正双轨责任制」之责任体系
第一项 前言─从权利保护面到行为责任面的观察
第二项 自行为责任面向观察侵权行为体系
第三项 交易安全义务作为从过失责任过渡到无过失责任之工具
第一目 交易安全义务作为保证义务的许容性
第二目 一般危险责任作为「不法责任」
第三目 交易安全义务的功能─推定过失
1、违法视为过失?
2、违法推定过失
3、违法判断与有责判断标准之差异
(1) 交易安全义务与违法性判断标准
(2) 交易安全义务与有责性判断标准
(3) 小结
4、结论
第三节 从交易安全义务看我国侵权行为体系之调整
第一款 前言
第二款 有关危险行为之侵权行为体系
第一项 一般危险行为
第一目 法定的一般危险行为
1、“民法”第一八四条第二项
2、「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
3、共同侵权行为公务员的过失侵权责任
4、法定代理人的责任
5、雇用人责任
6、承揽人定作人责任
7、动物占有人责任
8、工作物所有人责任
9、商品制造人责任
10、动力车驾驶人责任
11、危险制造人责任
第二目 非法定的一般危险行为——民法第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
一、 交易安全义务作为不作为责任之行为规范
二、 交易安全义务作为「间接侵害」之规范依据
三、 交易安全义务于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之适用案例
1. 动力车驾驶人责任不再适用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
2. 商品制造人责任不再适用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
3. 一般危险责任不再适用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
(1) 公害及工业灾害事故
(2) 医疗事故责任
(3) 其它一般危险活动
4. 结论─仍得适用交易安全义务于一八四条第一项前段之案例
第二项 特殊危险行为
第三节 结论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中文
王泽鉴 「侵权行为法」,第一册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八)册
王伯琦 「民法债篇总论」
史尚宽 「民刑法论丛」
民法研究会  「民法研究?」
民法研究会  「民法研究?」
民法研究 「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议决民法研究修正重点」, 修正委员会 收录于「史料汇编」,页九六九至九七八。
朱柏松  「消费者保护法论」
朱柏松  德国商品制造人责任论」─侵权行为责任法的分析(上)(中)(下),载于法学丛刊第一四一、一四二期
李圣隆 「医疗卫生事务与消费者保护法的关系」,律师通讯,第一七五期
林山田 「刑法通论」(上)
林美惠 「国家责任试析」,宪政时代,第二十三卷第二期(八十六年十月),页六十七以下。
林美惠译 「民事法的发展及立法─德国契约法的基本理念及发展」,台大法学论丛,第二八卷第三期,页三三七以下。
林慧贞 「论消费者保护法之服务无过失责任」,台大法研所硕士论文
林腾鹞 「危险责任之研究」,台大法研所硕士论文,六十五年七月。
邱琦  「过失不当陈述之研究」,台大法研所硕士论文,“民国”八十一年。
邱聪智 「民法债编通则」。
邱聪智 「危险责任与民法修正」,法学丛刊,一0七期,页四六以下。
邱聪智 「消费者保护法上商品责任之探讨─消费者保护法律问题研讨会实录」,“行政院”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编印
邱聪智 「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台大法研所博士论文,“民国”七十一年
洪福增 「新旧过失论之争论─兼论危惧感说」,刑事法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一期,第九十二页以下
孙森焱 「新版民法债编总论(上)」,一九九九年
梅仲协 「民法要义」
陈忠五 「医疗行为与消费者保护法服务责任之适用领域」,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七期,页三六以下
郭丽珍 「论产品责任中之产品安全问题(上)」,中兴法学第三十九期,页二四五以下
郭丽珍 「论产品责任中之产品安全问题(下)」,中兴法学,第四十期,第三五九页以下
郭丽珍「论制造人之产品召回与警告责任」,收录于「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
黄丁全  医事法,二000年二版
黄立  「民法债编总论」,元照版,一九九九年
黄立 「消费者保护法对医疗行为的适用」,律师杂志第二一七期,七十页以下
黄荣坚 「论保证人地位」,收录于「刑罚的极限」,页二四以下
黄荣坚 「刑法上的行为概念」,收录于「刑法问题与利益思考」,页五九以下
詹森林 「认识消费者保护法」
杨秀仪 「论医疗伤害赔偿责任适用消费者保护法之争议」,将收录于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
廖正豪 「过失犯论」,八十二年
蔡墩铭 「犯罪成立要件与主观要素」,收录于氏著:「现代刑法思潮与刑事立法」,民国六十五年
郑玉波 「民法债篇总论」
刘春堂 「缔约上过失之研究」,台大法研所博士论文,“民国”七十二年
谢在全 「民法物权论(上)」
谢哲胜 「无过失医疗责任」,收录于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论文集
苏惠卿 「自危险责任之生成与发展论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之三」,民法研究会第十九次研讨会,八十九年三月十一日
日文
中井美雄编,不法行为法(事务管理.不当利得),现代民法讲义6。
平井宜雄,「法政策学」1987)。
平井宜雄,「债权各论,Ⅱ不法行为」。
平井宜雄,「损害赔偿法的理论」,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
松本桓雄,「安全配虑义务及现状的课题」1990年,私法第52卷。
松本桓雄,「不法行为法及将来的不法行为法学及课题」(1981)
前田达明,「不法行为归责论」。
浦川道太郎,「社会生活上的义务(一)」
浦川道太郎,「社会生活上的义务(二)」
船田,「罗马法」。
望月礼二郎,「negligence 的构造.再论」1990年,社会科学研究,第四二卷第一号。
远滕博也,「国家补偿法」,中卷,1984年,
泽井裕,「不法行为法学及混迷之展望」,法学家 第二九六号,第七七页以下,1979年。
德文
Bar, Christian v. Verkehrspflichten - Richterliche Gefahrsteuerungsgebote im deutschen Deliktrecdht 1980.
Entwicklung und rechtstaatliche Bedeutung der Verkehrs(sicherungs)pflichten, JZ 1979,332.
Vertragliche Schadensersatzpflichten ohne Vertrag, JuS 1982, S.637.
Unentgeltliche Investitionsempfehlungen um Wandel der Wirtschaftsverfassungen Deutschlands und Englands, RabelsZ 44(1980).
Gutachtung und Vorschlage zur Uberarbeitung des Schuldrechts, Bd 2, 1981,1761. Vertrauenshaftung ohne Vertrauen, ZGR 1983.
Gemeineuropaisches Deliktsrecht,1996.
Bar/Markesinis, Richterliche Rechtspolitik im Haftungsrecth - eine methoden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 1981.
Bindokat, Heinz Mehrerlei Recht?, JZ 1958,553ff.
Bohmer, Emil MDR 1958, S.736ff.
Bruggemeier, Gert Vertrag--Quasi-Vertrag--Sonder-Delikt--Delikt, AG 1982, S. 268.
Judizielle Schutzpolitik de lege lata-Zur Restrukturierung des BGG- Deliktsrecht, JZ 1986, S.969.
Gesellschaftliche Schadensverteilung und Deliktsrecht, AcP 182 (1982) . 447. Deliktsrecht, 1986.
Bydlinski, Franz Mittaterschaft im Schadensrecht, AcP 158 (1959/1960),410ff..
Caemmerer, Ernst von Wandlung des Deliktsrechts, in Festschrift zum hundertjahrigen Bestehen des Deutschen Juristentages 1860-1960, Bd. Ⅱ.
Die absoluten Rechts in § 823 Abs. 1 BGB, Karlsruher Forum 1961.
Das Problem des Kausalzusammenhangs im Privatrecht, 1956.
Canaris, Claus-Wilheim Symposium:100 Years Anniversary of Civil Code of Japan - Tokyo Session : Development of Private Law and Legislation -Grundgedanken und Entwicklung des Deutschen Vertragsrechts. 1998.
Schutzgesetz-Verkehrspflichten-Schutzpflichten, in : Festschrift fur Karl Larenz1983.
Vertauenshaftung im deutschen Privatrecht, 1971.;
Bankvertragsrecht, 2.Aufl. 1981.
Denck, Johannes Ueber Grenzfalle der Au?enhaftung des Arbeitnehmers, BB 1989, 1192.
Deutsch, Erwin Unerlaubte Handlung, Schadensersatz und Schmertzensgeld, 2.Aufl.,1993.
HaftungsrechtⅠ, Allgemeine Lehren, 1976.
Gefahr, Gefahrdung, Gefahrerhohung, in: Festschrift fur Karl Larenz zum 70 Geburtztag, 885-904, Munchen 1993.
Medizin und Forschung vor Gericht, 1978.
Fahrlassigkeit und erfordliche Sorgfalt, 1963.
Dunz/Kraus, Haftung fur schadliche Ware, 1969.
Engelmann, J v.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urgerlichen Gesetzbuch und dem Einfuhrungsgesetze, 6. Aufl. 1910, Bd. 2., Teil 2.
Engisch,Karl Untersuchungen uber Vorsatz und Fahrlassigkeit im Strafrecht, 1930.
Esser, Josef Die Zwei Spuigkeit unseres Haftungsrechts, JZ 1953.
Grundfragen der Reform des Schadensersatzrechts, AcP 1941,44.
Grundlagen und Entwicklung der Gefahrdungshaftung, 2.Auflage, 1969.
Schuldrecht, Bd.2 4.Aufl., 1971.
Gefahrdungshaftung.
Einfuhrung in die Grundbegriffe des Rechts und Staates, 1949.
Enneccerus/Lehmann, Schuldverhaltnisse(15Aufl.), §16Ⅲ;
Enneccerus, Ludwig/ Das Burgliche Recht 2. Aufl. 1901, Bd 1
Nipperdey, Hans-Carl Allgemeiner Teil des Burgerlichen Rechts, Halb. 2, 15.Aufl., 1960. S.1280ff
Fikentscher, Wolfgang Schuldrecht, 7.Aufl., 1985.
Fischer, Hans Albrecht Die Rechtswidrigkeit mit besonderer Berucksichtigung des Privatrechts, Munchen 1911.
Fraenkel, Michael  Tatbestand und Zurechnung bei §823 Abs. 1 BGB, 1979.
Hafferburg, NJW 1959, 1398ff. ;
Hager, FS Wolf, S.133ff.
Hillgenberg, Hartmut Das Internationalprivatrecht der Gefahrdungshaftung fuer Atomschaden.(1963).
Huber, Konrad Verkehrspflichten zum Schutz fremden Vermogens, in : Festschrift fur Ernst von Caemmerer zum 70 Geburtstag, S.359-388, Tubingen 1978.
Huber, Ulrich Fahrlassigkeit und Vorraussehbarkeit, Festschrift fur Herrmann Heimpel, Bd.Ⅲ, Goettingen, 1972.
Hubmann,Heinrich Der burglerichrechtliche Aufopferungsanspruch, JZ 1958, 489ff.
Hubner, Ulrich M. Die Haftung des Gardien im franzosischen Zivilrecht, Karlsruhe,1972.
Jhering, Rudolf Das Schuldmoment im romischen Recht, Giessen 1867.
Keller, Haftpflicht im Privatrecht, 2. Aufl.
Kipp, Theodor 1906, Bd. 1-3, Aalen 1963.
Kramer, Ernst A. Das Prinzip der objektiven Zurechnung im Delikts- und Vertragsrecht , AcP 171, 422.
Kotz , Hein Deliktsrecht, 5.Aufl.,1991.
Larenz, Karl 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d.Ⅰ; Bd.Ⅱ,Munchen 1977.
Rechtswidrigkeit und Handlungsbegriff im Zivilrecht, Festschrift fur Hans Dolle, 1963.
JZ 1961,434. ;
Die Schadenshaftung nach dem Wasserhaushaltsgesetz im System der Zivilrechtlichen Haftungsgrunde, VersR 1963,593ff.
Lehmann, Festschrift. fur Hedemann 1958, S.177ff.
Lorenz, Werner Verkehrspflichten zum Schutze fremden Vermogens? VersR, Beiheft 1983, S.48.
JZ 1961,434.
Lowisch, Manfred Rechtswidrigkeit und Rechtfertigung von Forderungsver-letzungen, AcP 165, 421.
May, NJW 1958, S.1262ff.
Medicus, Dieter Burgerliches Recht, 13Aufl.
SchuldrechtⅡ, Besonderer Teil, 8.Aufl.
Meisner,Christian Die Rechtsprechung des Reichsgerichts zur
Gefahrdingshaftung, JW 1922, S.766ff.
Mertens, Hans-Joachim Deliktsrecht und Sondrprivatrecht - Zur
Rechtsfortbildung des deliktischen Schutzes von Vermogensinteressen, AcP 178(1978), S.227.
Mu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Bd. 3/2 :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2. Rz.469, §823. 2.Aufl. 1986.
Verkehrspflichten und Deliktsrecht – Gedanken zu einer Dogmatik der
Verkehrspflichtverletzung, VersR Heft 17(A) 1980,397.
Munzberg, Wolfgang Verhalten und Erfolg als Grundlagen der Rechtswidrigkeit und Haftung, 1966.
AcP 1983, S.604ff.
Nipperdey, Hans-Carl Rechtswidrigkeit, Sozialadaquanz, Fahrlassigkeit, Schuld im Zivilrecht, NJW 1957, S.1777ff.
Nisse, Werner JZ 1957, 658ff.
Oftinger, Karl Schweizerisches HaftpflichtrechtⅠ(4 Aufl.) 1960.
Palandt, Otto Burgliches Gesetzbuch, 44 Aufl. 1985.
Picker, Eduard Positive Forderungsverletzung und culpa in contrahendo-Zur Problematik der Haftung zwischen Vertrag und Delikt, AcP 183(1983), S. 369ff.
Vertragliche und deliktische Schadenshaftung, JZ 1987, S.1041ff.
Plank-Flad, Plank,s Kommentar zum BGB nebst Einfuhrungsgesetz, (4.Aufl.)
Reinhardt, Rudolf Beitrage zum Neubau des Schadensersatzrechts, AcP, 1941, 180. JZ 1961, 713, 715.
Rogge, Ingo, Selbstandige Verkehrspflichten bei Tatigkeiten im Interesse Dritter, (Osnabruck, Univ., Diss., 1996) 1997.
Verkehrssicherungs-pflichten der Arbeitnehmer auf Baustellen - OLG Dusseldorf, BauR 1993, 617, JuS 1995, 581ff.
Rumelin, Gustav, Culpahaftung und Causalhaftung, AcP 88(1898),285.
Rumelin,Max Die Grunde der Schadenszurechnung und die Stellung des deutschen BGB zur objektiven Schadensersatzpflicht, 1896.
Schadensersatz ohne Verschulden, 1913.
Ru?mann, Helmut Gesetzliche Schuldverhaltnisse Au?ervertragliches Haftungsrecht - Begleitmaterial zur Vorlesung, WS 1994/95, (Universitat des Saarlandes) im http://rw20hr.jura.uni-sb.de/rw20/haftung/HIIC2.htm.
Schwab, Dieter Die deliktische Haftung bei widerrechtlichem Verweilen des Verletzen im Gefahrenbereich, JZ 1967, 13ff.
Schwitanski, Deliktsrecht, Unternehmenschutz und Arbeitskampfrecht, 1986.
Staudinger-Bowish Rz. 6 zu §276.
Steffen, Erich Verkehrspflichten im Spannungsfeld von Bestandsschutz und Handlungsfreiheit, VersR 1983,409ff.
Stoll, Hans Das Handeln auf eigene Gefahr, Tubingen 1961.
Zum Rechtfertigungsgrund des verkehrsrichtigen Verhaltens, JZ 1958,137ff .
Kausalzusammenhang und Normzweck im Deliktsrecht, Tubingen 1968.
Unrechtstypen bei Verletzung absoluter Rechte, AcP 162, S.203ff.
Richterliche Fortbildung und gesetzliche Uberarbeitung des Deliktsrechts, 1984.
RabelsZ 46, 1982, S.591.
AcP 1987, S.505.;
Vertauenschutz bei einseitigen Leistungsversprechen, Festschrift fur Flume, S. 741.
Zweispuige Anknupfung von Verschuldens- und Gefahrdungshaftung im internationalen Deliktsrecht?, Festschrift fur Murad Ferid(1978), S.397ff.
JZ 1958, 137,142.
Stollenwerk VersR 1955, 21.
Traeger, Ludwig Das Problem der Unterlassungsdelikte im Straf- unZivilrecht, in : Festgaben fur Ludwig Enneccerus, 5-126, Marburg 1913.
Tuhr, Andreas von Der Allgemeine Teil des Burglichen Rechts, Ⅱ,1918.
Unger, Joseph System des osterreichischen Allgemeinen Privatrechts, Bd. Ⅱ, 1892.
Urakawa/von Bar, Verschuldens- und Gefahrdungshaftung im japanischen Recht, RabelZ 43(1979), 147f.
Weitnauer, Hermann  Verkehrsrichtiges Verhalten ? NJW 1962, 1190f.
Zum Schutz der absoluten Rechte ,Karlsruher Forum 1961.
Welzel, Hans Fahrlassigkeit und Verkehrsdelikte, 1961.
Werner, Fritz Staudingers Kommentar, 10/11. Aufl. 32 L., Bd. 2, Teil 1 c, L.2, 1962,
Wieacker, Franz Rechtswidrigkeit und Fahrlassigkeit im Burglichen Recht,JZ 1957, 535.
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 2 Aufl., 1967.
Windscheid, Bernhardt Lehrbuch des Pandektenrechts, 9 Aufl.
Wussow, Werner NJW 1958, S. 891ff.
Das Unfallhaftungsrecht(14 Aufl.),1976.
Zachert,Ulrich-Christoph Gefahrdungshaftung und Haftung aus vermutetem Verschulden im deutschen und franzosischen Recht, 1971.
                                                                                                                                 出处:无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