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4-3-5 17:17:47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179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打工仔李广目睹同伴遭遇车祸,竟然精神失常,而肇事车主又不愿承担责任,从而使一家人生活陷入了困境。万般无奈之下,李广拿起了法律的武器。日前,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人民法院判决肇事车主给他适当补偿。
车祸过后,他突然精神失常
李广与孟贵同住淮北郊区农村。随着城市扩建,耕地日渐减少,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因妻子残疾、父母年迈,李广不便远行,在附近水泥厂做了个搬运工。恰巧孟贵也在该厂干活,每天俩人骑自行车一起来回,十来里路程在说笑间便显得十分轻松。
2003年7月11日傍晚收工后,他们象往常一样上路返家,灾难却悄然降临。俩人骑车并排行走在公路右侧非机动车道上,孟贵在内侧,一辆满载钢筋的货车突然从后面窜上来。等到察觉时已经晚了,货车主车箱右侧擦刮到孟贵的左肩,孟贵人车失控,猛地撞在李广的车子上,巨大的反作用力又把他反弹过来摔倒在地,货车拖车的车轮无情地从他身上辗轧过去。顿时,孟贵脑浆迸裂,身体支离破碎,现场惨不忍睹。转眼间,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在眼前消失了。李广亲眼看到孟贵葬身车轮之下,顿时脸色苍白。这时货车已经停下,李广赶紧跑到货车前面拦住说:“出人命了,你们不能走!”并让人打电话报警。旋即,公安交警赶到,李广讲述了事故发生经过,并介绍了死者的姓名、住址等情况。等交警勘查完现场后,李广便回家了。
当晚,李广的精神便开始出现异常,不言不语,不思茶饭,反应迟钝,发呆发愣。家人感到纳闷,得知发生了车祸,担心李广是受了惊吓,便让其堂兄陪着来到医院。经一精神病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障碍精神病。
愿意补偿,车主心存疑虑
确诊之后,李广被安排入院治疗。但由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也只能使用一般的调节神精类药物。李广是家庭的顶梁柱,自从患病以后,一家老少生活马上陷入了困境,住院不到二十天,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了。这时李广病情已有所好转,最后,他们置医生劝告于不顾,在“家属坚持出院、后果自负”的保证书上签了字便办理了出院手续。
经过咨询,李广得知自己所患这种病,一般是由于受到突然刺激或惊吓所致。虽然现在病情稳定,但如果不注意调节情绪或再受刺激,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联系到亲眼目睹孟贵惨死的一幕,加上自己及家族中从未有过此类病史,李广坚信这病是车祸的结果。归根结底,得找车主。
此时,车主谭某正忙着做死者孟贵家属的理赔工作,肇事司机占道行驶、致一人死亡,涉嫌构成交通肇事罪,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听说与死者同行的李广精神出了问题,谭某也感到一丝不安,起初也愿意给李广一定补偿。但这只是出于同情。谭某认为自己的车违章行驶、轧死路人,受害者只是孟贵。李广没有直接受到车辆碰撞,因此自己没有义务对李广的健康负责。
自由裁量,法官适用公平原则
无奈之下,李广将谭某连同肇事司机(构成交通肇事罪已被判刑一年)一并告到杜集区法院,请求赔偿医疗费2220元,支付精神抚慰金2000元。
杜集区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告李广在目睹车祸发生后,精神便出现异常,结合原告的身体健康状况变化,对这一损害结果应当认定与发生车祸有一定关系。本案被告对车祸发生有过错,但车辆违章行驶与原告的精神失常之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对原告的损害结果,双方均没有过错。但原告损害的确存在,且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如果被告不分担原告的损失,有悖于公平、正义观念。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规定,被告应予适当补偿。因此法院判决被告补偿原告1500元。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侵权赔偿,法官细说归责原则
结合本案,承办此案的审判长朱法官对我国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作了说明,并对本案为何适用公平原则加以解释。侵权行为归责原则,是据以确定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有三种:一是适用最为广泛的过错责任原则,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加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才可能承担侵权责任,以行为人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责任范围、责任形式的依据,实行 “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二是主要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如高度危险作业、动物致人损害、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三是以“分配不幸”为主要功能的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原则,指在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法律又无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由法院根据公平观念,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给予适当补偿,由当事人合理分担损失。
因为公平原则的目标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状况和财产损失,并对不幸的损失在当事人间进行平衡,其适用以侵犯财产权为主,对侵犯人身权而造成的财产损失,赔偿范围只限于直接财产损失。因此,本案中,法院对原告的赔偿要求只能部分支持,对赔付精神抚慰金的请求,不能予以支持。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