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台湾地区现行民法”第309条之规定,债务人应依债务之本旨,向债权人或其他有受领权人为清偿,故第318条规定,债务人无为一部清偿之权利。同时,依1934年上字第89号判例,债务人非依债务本旨,实行提出给付者,不生提出之效力,若债务人仅提出给付之一部,除法律别有规定外,不得谓为依债务本旨之提出,自不生提出之效力。
日本民法第541条:“当事人之一方不履行其债务时,相对人得定相当期限催告其履行,如于该期间内不履行时,得解除契约。”第543条:“履行之全部或一部,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仍不能履行者,债权人得解除契约。”
滨田稔:“付随的债务不履行解除”,契约法大系I《契约总论》,有斐阁,第307~308页;石坂音四郎:《日本民法债权总论》(下),第2286页以下。
ENNECCERUS—Kipp—wolff, Lehrbuch des buregerilichen Rechets, I Bd., 1954, 52 S;LARENZ, Lehrbuchdes Schulderdhts, Ibd., 1953, S. 202;Esser, Schuldrect 1960 814d.德国民法第226条规定“……此际不得再请求履行……”与日本民法第541条及“台湾地区现行民法”第254条等规定,有不同。
Enneccerus—Wolff, a. a.O.
Esser, a. a. O.
Esser, a.a. O.
Kommentar der Reichsgeri chtsate zum BGB, I Bd. 1953, 326 Anm. La.
同注。
同注。
同注。“台湾地区现行民法”第367条规定,买受人有受领标的物之义务。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GB. II Bd., 2 Teil, 1955, 433147.
末弘严太郎:《债权各论》,第242页;鸠山夫:《日本债权法各论》(上),第209~210页;林信雄:《判例中心债权法各论》,第86页;和田干一:《判例契约解除法》,第405页。
和田干一著前揭书,第405页。
永田药四郎:《新民法要义》(三卷下)债权各论,第79页。
山中康雄:“履行迟滞解除”,载《总合判例民法》10,第33页。
末川博《契约法》(上),第148页。
松坂佐一:《民法提要》(债权各论),第53页。
石田文次郎:《债权各论》,第44页;柚木馨:“付随的义务契约解除”,载《民商法》9卷3号,第242页。
柚木馨著前揭书,第242页。
中岛弘道:“付随的义务不履行契约解除”,载《新报》49卷4号,第624页;东京控判昭和17年6月2日评论三二卷民法,筹备组409页。
大判照和16年29日法学二卷,第715页。
东京控判昭和14年6月2日评论一一九卷民法,第57页。
东京控判大正4年12月28日新闻一~九号,第17页。
大判大正7年2月17日新闻一三八八号,第29页。
大判明治44年11月14日民录一七辑,第708页。
Fisk and Snapp, Applied Business Law,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mpany, 9ed. 1978.p.129.
Calif. Civil Code 1689. 5.
Salmond and Williams: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Contracts, 1945, pp. 538, 545 etseq.
Anson, Principles of the English Law of Contract, 1929, pp. 174. 176, 177, 355 et seq.
守屋善辉:《英国契约法概说》,第109页。
Anson, op.cit., p. 356 et.; Salmond-Williams, op. cit., p. 537. et. Sep.
Bettiniv. Gye(1876), IQ.B.D.183.
Poussard v. Spiers & Pond [1876]IQ.B.D.410.
滨田稔:“付随的债务不履行解除”,契约法大系I《契约总论》,有斐阁发行,第313页。
《法律问题质疑与解答》,1967年5月初版,第13页。
1959年台上字第432号判决。
“民法”第255条有类似规定,可惜本条所谓“不能达其契约之目的”,系指应否催告而解除契约之问题,并非不能达契约之目的,得为解除契约之问题。
1952年台上字第565号判决,1963年台上字第3995号判,1970年台上字第797号判决,参照。 出处: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