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刘桂明
我与本书作者陈世和律师可以说是一见投缘。
在2001年中南片区律师业务交流协作会间隙,时任贵州省律师协会秘书长李建(现贵州省高级法院副院长)陪我夜访贵州几家律师事务所,其中就有威克律师事务所。当我见到该所主任陈世和律师时,我就看出他一定是一个有话题、有故事且能聊得来的人。后来经过了解,我们还是江西老乡。我们在一起不仅聊法律法学,而且还聊文学宗教。陈世和律师祖籍江西庐山,早年研习史学,后改宗法律。西风东渐,曾游学于美、加多所常春藤校园。在繁忙的办案之余,他与我一样钟情山水,醉心禅佛。不同的是,他对禅佛的理解早已上层次了,而我却因为还不得法而被关在门外。
为此,他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汇集成了“旅游与宗教三部曲”:《圣洁之旅--漫漫菩提路》、《圣洁之旅--纵横天下处处是禅》、《圣洁之旅--春秋圣殿》。尔后,又将自己的专业心得与体会汇聚成了“法律三部曲”:《法律的尴尬》《法律的无奈》《法律的蹊跷》。无论是是文笔还是图片,都显露出了他怡禅养心与修身养性的唯美视角。
如今,世和律师的新作《法律的困惑》又诞生了!他请我为其作序,我当然乐意为之。
从先前出版的作品来看,世和律师的书很耐读,标题很抓人,文笔很感人,描述很动人,阐述很服人。但是,当我读到书中出现了“三觉圆满”三个字时,我便立刻想到了他对佛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又想起了不久前一位友人给我推荐的一本名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的书。该书看起来封面淡雅、内容朴素、阅读轻松,但书名深刻、寓意深邃。该书以十三个章节的思路切入方式,分别介绍了人生的十三个重要问题。其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画龙点睛的点评,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做很多事,做事的过程就是修行。成长、爱情、事业、婚姻、生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人生大事。有些是我们喜欢做的,有些是我们必须做的,当然,也有些是我们根本没必要做的。于是,舍弃就成了一种修行。为何舍弃,如何舍弃,舍弃为何是一种选择,选择舍弃为何是一种修行。原来世间种种皆为修行,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修行,每一种结果都会使你得到提升。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命未到终结时,修行就不会结束。认真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情,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生苦短,到修行结束的那一天,我们都会感谢人生让我们成长,感谢修行让我们成熟。
应当说,那是一部值得推荐阅读的书。正如该书编者所言:如果你希望摆脱平凡的生活,如果你想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想探索成功的奥秘,如果你想充分地发展自我,但是又苦于找不到突破点,那么,请你试着把《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放在你枕边,在闲暇无聊或苦闷彷徨的时候,打开它。因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都会给你指导!
因为该书所蕴含的深意,也因为世和律师所钟情的刑事辩护与佛学渊源,我便立即想到了有关人生修行与刑事辩护这个话题。
1996年,时任《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的我,在《中国律师》杂志特别刊发了一篇“首届全国十佳律师”马军撰写的有关刑事辩护的心得体会。我还为其特别制作了一个标题,那就是《刑事辩护:律师成名的摇篮》。在我看来,刑事辩护,不仅仅是律师成名的摇篮,更是律师成长的阶梯、成功的载体。受命于危难忧烦之际,效力于是非曲直之间的刑辩律师,不论是充分利用证据还是灵活运用程序,不管是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还是担当被害人的代理人,都是在以自己的法律智慧和专业技巧,力求变被动为主动,变复杂为简单,挽狂澜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从而真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许多局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职业,又是一项多么有前途的事业。但是,当下在律师界,都知道这是一个众所周知、忧心忡忡乃至谈虎色变的话题。对律师们来说,说它是一项业务吧,但它又可能是一项为之需要忍受、弃之必然难受的业务。说它是一种专业吧,但又让做律师的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是专业以外的难题;说它是一项事业吧,但又让律师许多时候还体会不到荣誉感;说它是一种责任吧,但又让人感觉到制度设计者在法律上只是说说而已;说它是一种使命吧,但有关政法机关既不配合又不买帐,甚至还刁难打击。于是,对于刑事辩护业务,有些律师准备另作打算了,有些律师从此偃旗息鼓了,有些律师已经转移战场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刑辩律师从我们曾经崇尚的法律职业追求与人生境界意义上来理解刑事辩护事业。对此,陈世和律师想到了,而且还做到了。
对于钟情于刑事辩护的陈世和律师来讲,刑事辩护就是一种修行,就是一种“三觉圆满”的事业。所谓“三觉圆满”是指:自觉、觉他、觉行的圆满,佛陀就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世和律师就一直渴望以自己对刑事辩护的修行来实现自己的“三觉圆满”。其实,刑事辩护就是一种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炼自己的言语与行动。在心理学上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释迦牟尼说,人生是苦,而这个苦是可以解脱的,这个解脱的过程就叫修行。修行是一条道路,一条通往人类內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而在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夠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成充满了喜悅的圆满状态。
说起刑事辩护这个话题,作为一位资深律师,本书作者陈世和律师与所有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一样,可以说是一言难尽。无论是刑辩律师在依法会见时遇到的冷遇还是其在依法阅卷时受到的冷眼,不论是其在依法取证时遭到的“306条”冷门乃至每一位刑辩律师面临的职场生存压力,我们知道,做一个刑辩律师究竟有多苦。当然,其中也有经历千辛万苦获得成功的喜悦万分,也有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脱险的如释重负。
美国著名律师艾伦·德肖微茨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对中国同行说:“没有一个头衔能比刑辩律师更崇高可敬的了!”同时,他也常常告诫后来者,成功地给有罪被告人辩护的律师永远也别想指望有一天为律师设立诺贝尔奖。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为有罪的人和为世人所不齿的人进行辩护的律师可能永远不会有好日子;因为人们会怀疑他们的动机,人们会以为他们忠于委托人的利益甚于社会正义;因为社会舆论可能会把委托人的不良行为和为他们辩护的律师联系在一起而将律师当作惟恐天下不乱的宵小之徒。于是,刑辩律师常常会遭遇怀疑、责难、非议乃至打击、迫害甚至被非法追究。
在这方面,中国的刑辩律师面临的现实大概也差不多。尽管境遇正在不断改善,但刑事辩护的艰难与磨难依旧在不断地拷问与考验着年轻的中国刑辩律师。相对于德肖微茨这样的美国律师来说,实际上,中国的刑辩律师可能更苦,所以更值得尊敬。
面对这种苦,我们怎么办?在世和律师看来,我们每一位刑辩律师必须选择坚持乃至坚守。因为面对危机而找到契机、面对磨难而不畏难难,面对风险而发现风光,正是刑事辩护的魅力所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或许正是因为刑事辩护的艰难与磨难,才能不断锤炼与提升刑辩律师的本领和能力,才能不断彰显与体现刑辩律师的功能与价值。
已经圆寂的台湾圣严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既有佛理,也有道理。他说:“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
作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业务委员会委员,世和律师自然也非常清楚当前我国刑辩律师的环境确实不太乐观。但是,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所要经历的阶段,困境总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我们不必讳言,也毋庸太过担忧。关键正在于,如何在困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刑事辩护最终应当追求怎样的结果。是效果还是效能?效果只是表面的掌声、一时的赞誉,而效能则是一个优秀的刑辩律师在制度框架下实现符合各方要求与利益即社会、当事人和律师三方都有益的结果。而对于环境不利的现实,我们如果无可更改,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那就是如何做到像圣严法师说的那样: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本书正是这样一部面对刑事辩护、接受刑辩难题、处理热点疑案、放下抱怨失望的新作。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释疑解惑的时评之作。本书延续了本书作者一贯的善于以标题吸引人、以文笔感动人、以描述打动人、以阐述说服人的独特魅力。所以,这也是一部同样值得推荐阅读的新书。
本书首先是一部解惑之作。作为第一读者,我不仅看到了正如本书书名《法律的困惑》所表达的困惑,更看到了来自一位资深律师的疑惑。这就是法律家之“惑”,更是全体法律人之“惑”。所有这些“惑”,基本上都体现在本书的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定罪量刑之“惑”,二是定分止争之“惑”,三是建言献策之“惑”,四是添砖加瓦之“惑”。总而言之,无论是司法实践的“左右为难”之“惑”还是“左右难分”之“惑”,不论是司法体制的“左右开弓”之“惑”还是“左冲右突”之“惑”,最后都演变成了“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法律之“惑”。“惑”在何处?如何释疑解惑?释疑解惑何为?从“疑”到“惑”,必然需要破题与解题。于是,本书从此开始解惑……
本书相当于一部开题之作。在本书中,无论是视觉还是感觉,我们感到,每一个标题就是一个命题,每一个命题又像是一个话题,每一个话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课题。于是,我们看到,所有的标题都是吸引我们阅读与探究的问号,所有的命题都很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所有的话题都可以说是既说来话长又意味深长,所有的课题最终都成了我们需要了解、需要破解、更需要化解的问题。于是,本书就此切入开题……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选答之作。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标题就可以知道我们即将探讨的命题与必须研究的课题。比如“是暗藏玄机还是虎头蛇尾?——小心,新刑诉法暗藏三重玄机”与“是黑社会罪还是口袋罪?——注意,撤销黑社会罪的八大理由”带来的立法课题,又如“是错抓、错放还是错判?——张高平叔侄冤案平反的省悟”与“是疑罪从无还是遵从民意?——朱令案徘徊于人性与法理的十字街头”引出的司法难题,也如“是依律当斩还是网开一面?——刘志军一案判决效果之联想”与“是敲诈勒索还是反贪侠女?——重庆美女赵红霞的双重面相”披露的庭审问题,还如“是图穷匕见还是请君入瓮?——从‘平度强拆’看新圈地运动的新特点”与“是人有多大胆还是地有多大产?——撕开房地产开发的假市场经济面纱”体现的民生主题,更如“是恼羞成怒还是需要亡羊补牢?——中国红十字会与郭美美的纠结”与“是在沉默中死亡还是在沉默中爆发?——死磕律师的崛起是法治进步的必然产物” 凸显的热门话题。一个问号就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何选择、怎样解答,既是解决刑事辩护的必须,更正推进法治中国的必要。于是,本书着手进行选答……
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种苦,那就需要我们去开拓;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种难,那就需要我们去克服;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种情,那就需要我们去付出;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条路,那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与追求。由此可见,对我们来说,刑事辩护就是一种修行,修炼我们的内心,修炼我们的思考,修炼我们的志向,修炼我们的理想,修炼我们的语言,最终都要落实到修炼我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本书不一定是一部关于刑事辩护的业务提升之作,但一定是一部关于刑事辩护的专业修行之作。它可以助我们成长,更可以令我们成熟。感谢刑辩,让我们成长!感谢修行,让我们成熟!
感慨系之,是以为序。
(注:作者系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总编辑,高级编辑,曾任中国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辑) |
240331
刘桂明
我与本书作者陈世和律师可以说是一见投缘。
在2001年中南片区律师业务交流协作会间隙,时任贵州省律师协会秘书长李建(现贵州省高级法院副院长)陪我夜访贵州几家律师事务所,其中就有威克律师事务所。当我见到该所主任陈世和律师时,我就看出他一定是一个有话题、有故事且能聊得来的人。后来经过了解,我们还是江西老乡。我们在一起不仅聊法律法学,而且还聊文学宗教。陈世和律师祖籍江西庐山,早年研习史学,后改宗法律。西风东渐,曾游学于美、加多所常春藤校园。在繁忙的办案之余,他与我一样钟情山水,醉心禅佛。不同的是,他对禅佛的理解早已上层次了,而我却因为还不得法而被关在门外。
为此,他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汇集成了“旅游与宗教三部曲”:《圣洁之旅--漫漫菩提路》、《圣洁之旅--纵横天下处处是禅》、《圣洁之旅--春秋圣殿》。尔后,又将自己的专业心得与体会汇聚成了“法律三部曲”:《法律的尴尬》《法律的无奈》《法律的蹊跷》。无论是是文笔还是图片,都显露出了他怡禅养心与修身养性的唯美视角。
如今,世和律师的新作《法律的困惑》又诞生了!他请我为其作序,我当然乐意为之。
从先前出版的作品来看,世和律师的书很耐读,标题很抓人,文笔很感人,描述很动人,阐述很服人。但是,当我读到书中出现了“三觉圆满”三个字时,我便立刻想到了他对佛学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又想起了不久前一位友人给我推荐的一本名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的书。该书看起来封面淡雅、内容朴素、阅读轻松,但书名深刻、寓意深邃。该书以十三个章节的思路切入方式,分别介绍了人生的十三个重要问题。其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画龙点睛的点评,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得到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做很多事,做事的过程就是修行。成长、爱情、事业、婚姻、生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人生大事。有些是我们喜欢做的,有些是我们必须做的,当然,也有些是我们根本没必要做的。于是,舍弃就成了一种修行。为何舍弃,如何舍弃,舍弃为何是一种选择,选择舍弃为何是一种修行。原来世间种种皆为修行,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修行,每一种结果都会使你得到提升。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命未到终结时,修行就不会结束。认真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做好该做的每一件事情,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生苦短,到修行结束的那一天,我们都会感谢人生让我们成长,感谢修行让我们成熟。
应当说,那是一部值得推荐阅读的书。正如该书编者所言:如果你希望摆脱平凡的生活,如果你想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想探索成功的奥秘,如果你想充分地发展自我,但是又苦于找不到突破点,那么,请你试着把《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放在你枕边,在闲暇无聊或苦闷彷徨的时候,打开它。因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都会给你指导!
因为该书所蕴含的深意,也因为世和律师所钟情的刑事辩护与佛学渊源,我便立即想到了有关人生修行与刑事辩护这个话题。
1996年,时任《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的我,在《中国律师》杂志特别刊发了一篇“首届全国十佳律师”马军撰写的有关刑事辩护的心得体会。我还为其特别制作了一个标题,那就是《刑事辩护:律师成名的摇篮》。在我看来,刑事辩护,不仅仅是律师成名的摇篮,更是律师成长的阶梯、成功的载体。受命于危难忧烦之际,效力于是非曲直之间的刑辩律师,不论是充分利用证据还是灵活运用程序,不管是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还是担当被害人的代理人,都是在以自己的法律智慧和专业技巧,力求变被动为主动,变复杂为简单,挽狂澜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从而真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许多局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职业,又是一项多么有前途的事业。但是,当下在律师界,都知道这是一个众所周知、忧心忡忡乃至谈虎色变的话题。对律师们来说,说它是一项业务吧,但它又可能是一项为之需要忍受、弃之必然难受的业务。说它是一种专业吧,但又让做律师的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是专业以外的难题;说它是一项事业吧,但又让律师许多时候还体会不到荣誉感;说它是一种责任吧,但又让人感觉到制度设计者在法律上只是说说而已;说它是一种使命吧,但有关政法机关既不配合又不买帐,甚至还刁难打击。于是,对于刑事辩护业务,有些律师准备另作打算了,有些律师从此偃旗息鼓了,有些律师已经转移战场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刑辩律师从我们曾经崇尚的法律职业追求与人生境界意义上来理解刑事辩护事业。对此,陈世和律师想到了,而且还做到了。
对于钟情于刑事辩护的陈世和律师来讲,刑事辩护就是一种修行,就是一种“三觉圆满”的事业。所谓“三觉圆满”是指:自觉、觉他、觉行的圆满,佛陀就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的圣者。世和律师就一直渴望以自己对刑事辩护的修行来实现自己的“三觉圆满”。其实,刑事辩护就是一种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炼自己的言语与行动。在心理学上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释迦牟尼说,人生是苦,而这个苦是可以解脱的,这个解脱的过程就叫修行。修行是一条道路,一条通往人类內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而在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夠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生命自动达成充满了喜悅的圆满状态。
说起刑事辩护这个话题,作为一位资深律师,本书作者陈世和律师与所有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一样,可以说是一言难尽。无论是刑辩律师在依法会见时遇到的冷遇还是其在依法阅卷时受到的冷眼,不论是其在依法取证时遭到的“306条”冷门乃至每一位刑辩律师面临的职场生存压力,我们知道,做一个刑辩律师究竟有多苦。当然,其中也有经历千辛万苦获得成功的喜悦万分,也有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脱险的如释重负。
美国著名律师艾伦·德肖微茨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对中国同行说:“没有一个头衔能比刑辩律师更崇高可敬的了!”同时,他也常常告诫后来者,成功地给有罪被告人辩护的律师永远也别想指望有一天为律师设立诺贝尔奖。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为有罪的人和为世人所不齿的人进行辩护的律师可能永远不会有好日子;因为人们会怀疑他们的动机,人们会以为他们忠于委托人的利益甚于社会正义;因为社会舆论可能会把委托人的不良行为和为他们辩护的律师联系在一起而将律师当作惟恐天下不乱的宵小之徒。于是,刑辩律师常常会遭遇怀疑、责难、非议乃至打击、迫害甚至被非法追究。
在这方面,中国的刑辩律师面临的现实大概也差不多。尽管境遇正在不断改善,但刑事辩护的艰难与磨难依旧在不断地拷问与考验着年轻的中国刑辩律师。相对于德肖微茨这样的美国律师来说,实际上,中国的刑辩律师可能更苦,所以更值得尊敬。
面对这种苦,我们怎么办?在世和律师看来,我们每一位刑辩律师必须选择坚持乃至坚守。因为面对危机而找到契机、面对磨难而不畏难难,面对风险而发现风光,正是刑事辩护的魅力所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或许正是因为刑事辩护的艰难与磨难,才能不断锤炼与提升刑辩律师的本领和能力,才能不断彰显与体现刑辩律师的功能与价值。
已经圆寂的台湾圣严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既有佛理,也有道理。他说:“生活中难免出现逆境,我经常劝勉大家,处理棘手的问题时,应该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艰辛、不平的情况,都不逃避,因为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担负起来,才能真正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
作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业务委员会委员,世和律师自然也非常清楚当前我国刑辩律师的环境确实不太乐观。但是,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所要经历的阶段,困境总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我们不必讳言,也毋庸太过担忧。关键正在于,如何在困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刑事辩护最终应当追求怎样的结果。是效果还是效能?效果只是表面的掌声、一时的赞誉,而效能则是一个优秀的刑辩律师在制度框架下实现符合各方要求与利益即社会、当事人和律师三方都有益的结果。而对于环境不利的现实,我们如果无可更改,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那就是如何做到像圣严法师说的那样: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本书正是这样一部面对刑事辩护、接受刑辩难题、处理热点疑案、放下抱怨失望的新作。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释疑解惑的时评之作。本书延续了本书作者一贯的善于以标题吸引人、以文笔感动人、以描述打动人、以阐述说服人的独特魅力。所以,这也是一部同样值得推荐阅读的新书。
本书首先是一部解惑之作。作为第一读者,我不仅看到了正如本书书名《法律的困惑》所表达的困惑,更看到了来自一位资深律师的疑惑。这就是法律家之“惑”,更是全体法律人之“惑”。所有这些“惑”,基本上都体现在本书的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定罪量刑之“惑”,二是定分止争之“惑”,三是建言献策之“惑”,四是添砖加瓦之“惑”。总而言之,无论是司法实践的“左右为难”之“惑”还是“左右难分”之“惑”,不论是司法体制的“左右开弓”之“惑”还是“左冲右突”之“惑”,最后都演变成了“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法律之“惑”。“惑”在何处?如何释疑解惑?释疑解惑何为?从“疑”到“惑”,必然需要破题与解题。于是,本书从此开始解惑……
本书相当于一部开题之作。在本书中,无论是视觉还是感觉,我们感到,每一个标题就是一个命题,每一个命题又像是一个话题,每一个话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课题。于是,我们看到,所有的标题都是吸引我们阅读与探究的问号,所有的命题都很有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所有的话题都可以说是既说来话长又意味深长,所有的课题最终都成了我们需要了解、需要破解、更需要化解的问题。于是,本书就此切入开题……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选答之作。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标题就可以知道我们即将探讨的命题与必须研究的课题。比如“是暗藏玄机还是虎头蛇尾?——小心,新刑诉法暗藏三重玄机”与“是黑社会罪还是口袋罪?——注意,撤销黑社会罪的八大理由”带来的立法课题,又如“是错抓、错放还是错判?——张高平叔侄冤案平反的省悟”与“是疑罪从无还是遵从民意?——朱令案徘徊于人性与法理的十字街头”引出的司法难题,也如“是依律当斩还是网开一面?——刘志军一案判决效果之联想”与“是敲诈勒索还是反贪侠女?——重庆美女赵红霞的双重面相”披露的庭审问题,还如“是图穷匕见还是请君入瓮?——从‘平度强拆’看新圈地运动的新特点”与“是人有多大胆还是地有多大产?——撕开房地产开发的假市场经济面纱”体现的民生主题,更如“是恼羞成怒还是需要亡羊补牢?——中国红十字会与郭美美的纠结”与“是在沉默中死亡还是在沉默中爆发?——死磕律师的崛起是法治进步的必然产物” 凸显的热门话题。一个问号就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何选择、怎样解答,既是解决刑事辩护的必须,更正推进法治中国的必要。于是,本书着手进行选答……
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种苦,那就需要我们去开拓;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种难,那就需要我们去克服;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种情,那就需要我们去付出;如果说刑事辩护是一条路,那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与追求。由此可见,对我们来说,刑事辩护就是一种修行,修炼我们的内心,修炼我们的思考,修炼我们的志向,修炼我们的理想,修炼我们的语言,最终都要落实到修炼我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本书不一定是一部关于刑事辩护的业务提升之作,但一定是一部关于刑事辩护的专业修行之作。它可以助我们成长,更可以令我们成熟。感谢刑辩,让我们成长!感谢修行,让我们成熟!
感慨系之,是以为序。
(注:作者系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总编辑,高级编辑,曾任中国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