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此类文献很多, 诸如赵钢、刘海峰: 《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 《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第91 - 92页; 席建林: 《试论推定证据规则》, 《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第59 - 60页; 邓子滨: 《刑事法中的推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卞建林、韩旭: 《刑事被告人的证明责任》, 《云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第18页; 邓长征: 《贩卖毒品罪过的特别推定》, 《人民检察》2000年第10期, 第25页。 赵钢, 刘海峰. 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J〕. 法律科学, 1998, (1)。92 龙宗智. 相对合理主义〔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471 邓子滨. 刑事法中的推定〔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38 该条规定,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 作出接受或放弃的受遗赠的表示, 到期没有表示的, 视为放弃受遗赠。 该条规定,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 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有继承人的, 如几个人辈份不同, 推定长者先死; 几个人辈份相同的, 推定同时死亡。 王学棉. 论推定的逻辑学基础〔J〕. 政法论坛. 2004, (1).170-171 承担说服责任的一方必定需要承担提出证据之责任, 由此而言, 转移说服责任的观点与转移证明责任的立场并无本质区别。 龙宗智. 相对合理主义〔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469 王学棉. 论推定的逻辑学基础〔J〕. 政法论坛. 2004, (1).79 比如, 何家弘: 《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贺平凡: 《论刑事推定规则》, 《人民司法》2003年第3期, 第10页。 邓子滨. 刑事法中的推定〔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40 比如, 孙宁华、李群: 《刑事推定与被告人的抗辩责任》,《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 年第1 期, 第80 页; 游伟、肖晚祥:《刑事推定与犯罪的认定》, 《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第13页;邾茂林: 《刑事推定初探》, 《人民检察》2004年第7期, 第9页。 Francis H. Bohlen, The Effect of Rebuttable Presump tions of Law upon the Burden of Proof, in 68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Law Review (1920).312-313 Louisell, Constructing Rule 301: Instructing the Jury on Presump tions in Civil Actions and Proceedings, 63 Virginia Law Review (1977).290 本文所谓的证明责任同时包含提出证据之责任或举证责任(Burden of Production) 与说服责任(Burden of Persuasion) , 除非特别说明。 〔德〕汉斯?普维庭. 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 吴越. 法律出版社, 2000.87 Laren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6. Aufl. , Berlin: Sp ring - Verlag, 1991.262-263 Kadish & Schulhofer, Criminal Law and Its Processes, Seventh Eidtion,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2001.52 劳东燕.认真对待推定〔J〕.法学研究, 2007, (2) .77 王学棉. 论推定的逻辑学基础〔J〕. 政法论坛. 2004, (1).71 CharlesV. Laughlin, In Support of the Thayer Theory of Presump tions, in 52Michigan Law Review (1953).209 推定的八种效果是: ( 1) 它将提出证据的责任放在不利方身上, 这样的证据将使理性的陪审团有正当理由做出与推定事实相反的事实认定; 其效果仅止于此。(2) 它将说服的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使陪审团相信, 如此之多的反对推定事实的证据将使理性的陪审团有正当理做出与推定事实相反的认定。( 3)它将这样的说服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说服陪审团相信, 反对推定事实的证据是如此之多, 以致余下的证据不足以使理性的陪审团有正当理由做出与推定事实相反的认定。换言之, 直到陪审团相信这些证据为止, 推定会一直发挥作用。( 4) 它将这样的说服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说服陪审团, 推定事实的存在是如此地可疑, 以致陪审团无法确定它是否存在。(5) 它将这样的说服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说服陪审团相信推定事实并不存在。(6) 推定的不利方除必须说服陪审团相信推定事实并不存在之外, 陪审团还必须在确定推定事实是否存在的程序中, 将该推定作为证据考虑或用此证据进行考虑。( 7) 推定有时被用来表达这样的观念, 即事实的裁判者将被允许从特定事实的存在中得出另一事实存在的推断, 即使司法经验中所展现的日常人类经验可能无法使这样的推断正当化。( 8) 推定与形容词“结论性的”一起使用, 代表实体法或程序法中的不容推翻的实证规则。SeeEdmandM. Morgen, Instructing the Jury upon Presump tions and Burden ofProof, 47 Harvard Law Review (1933) , pp. 60 - 62. Laughlin列举的“推定”的八种用法是: ( 1) 作为法院一般倾向的显示; (2) 作为权威性的推理原则或推理基础; ( 3) 作为一项实体法规则; (4) 作为设定说服责任的规则; ( 5) 作为允许性推定; (6) 作为制定法上的表见性主张(p rima facie case) ; (7) 作为司法认知的命题(作为推理原则的基础或作为允许性推定的基础) ; (8) 作为转移提出证据责任的规则。See Charles V. Laughlin,In Support of the Thayer Theory of Presump tions, in 52Michigan Law Re2view (1953) , pp. 196 - 205. 《美国模范刑法典》第1. 12 ( 5) 条规定, 在本法典就任何属于犯罪构成要素的事实设立推定时, 它具有以下后果: ( a) 在存在形成被推定事实的证据时, 该推定事实的存在问题必须提交给陪审团, 除非法院认为证据从总体上否定了被推定事实; ( b) 在被推定事实的存在问题被提交给陪审团时, 法院应该发布指令, 在推定事实必须在所有证据的基础上, 被排除合理怀疑地得到证明的同时, 法律宣布陪审团可以将形成推定的事实视为被推定事实存在的足够的证据。 Ulster County Court v. Allen, 442 U. S. 140 (1979) . 1954年版的《麦考密克证据法》首次使用这对术语, 但该书的1972年版抛弃了这种用法, 其理由是允许性推定是推论, 应该称为推论以避免混淆。See Leslie J. Harris, Constitutional Limits onCriminal Presump tions as an Exp ression of Changing Concep ts of Funda2mental Fairness, in 77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1986) , p. 335. 提出证据的责任与说服责任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只是程度性的, 而非本质性的(虽然在普通法国家二者还存在重要的程序区别,即是否完成提出证据的责任由法官判断, 而是否完成说服责任由陪审团判断) 。正如McNaughteon教授所论证的, 为确定是否提出证据的责任被满足, 人们必须评估就相关事项所提交的证据的说服力。在此种意义上, 提出证据的责任只是说服责任的一个功能。在刑事案件中, 提出证据的责任意味着需要说服裁判者相信存在合理的怀疑。SeeMcNaughteon, Burden of Production of Evidence: A Function of aBurden of Persuasion, 68 Harvard Law Review (1955) , p. 1382. California Evidence Code, §§601 - 607. Kenneth S. Broun ( ed. ) , McCormick on Evidence, 6 th Edition,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2006.582 劳东燕.认真对待推定〔J〕.法学研究, 2007, (2) . Harold A. Ashford, D. Michael Risinger, Presump tion, Assump tions and Due Process in Criminal Cases: A TheoreticalOver2.view, 79 Yale Law Journal (1969).165 Charles R. Nesson, Reasonable Doubt and Permissive Inferences: The Value of Comp lexity, in 92 Harvard Law Review(1979). 1193 - 1194 Fletcher, Two Kinds of Rul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rden of Persuasion Practice, in 77 Yale Law Journal (1968).930 Winship on RoughWaters: The Erosion of the Reasonable Doubt Standard, in 106 Harvard Law Review (1993).1095 Harold A. Ashford, D. Michael Risinger, Presump tion, Assump tions and Due Process in Criminal Cases: A TheoreticalOver2.view, 79 Yale Law Journal (1969).176 David N. Brown,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Statutory Criminal Presump tion, in 34 Chicago Law Review (1961).141 参见劳东燕:《认真对待刑事推定》,《法学研究》2007 年第2 期。有关刑事推定与立法权的实体限制之间的关系,另可参考两篇重要的文献: John Calvin Jeffries & Paul B. Stephen III, Defenses, Presump tionsand Burden of Proof in the CriminalLaw, in 88 Yale Law Journal (1979) ;Ronald J. Allen, Structuring JuryDecision - making in Criminal Cases: AUnified ConstitutionalApp roach to EvidentiaryDevices, in 94 Harvard LawReview (1980)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以“较大权力包含较小权力”的规则来审查推定的有效性,但该规则实际上只在Ferry案中用过一次。SeeWayneR. LaFave, Substantive Criminal Law, Vol. 1, Second Edition, WestGroup, 2003, p. 216. Ronald J. Allen, Structuring Jury Decision - making in Criminal Cases: A Unified ConstitutionalApp roach to Evidentiary Devices, in 94 Harvard Law Review (1980).338
注释:
此类文献很多, 诸如赵钢、刘海峰: 《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 《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第91 - 92页; 席建林: 《试论推定证据规则》, 《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第59 - 60页; 邓子滨: 《刑事法中的推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卞建林、韩旭: 《刑事被告人的证明责任》, 《云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第18页; 邓长征: 《贩卖毒品罪过的特别推定》, 《人民检察》2000年第10期, 第25页。
赵钢, 刘海峰. 试论证据法上的推定〔J〕. 法律科学, 1998, (1)。92
龙宗智. 相对合理主义〔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471
邓子滨. 刑事法中的推定〔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38
该条规定, 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 作出接受或放弃的受遗赠的表示, 到期没有表示的, 视为放弃受遗赠。
该条规定,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顺序的, 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有继承人的, 如几个人辈份不同, 推定长者先死; 几个人辈份相同的, 推定同时死亡。
王学棉. 论推定的逻辑学基础〔J〕. 政法论坛. 2004, (1).170-171
承担说服责任的一方必定需要承担提出证据之责任, 由此而言, 转移说服责任的观点与转移证明责任的立场并无本质区别。
龙宗智. 相对合理主义〔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469
王学棉. 论推定的逻辑学基础〔J〕. 政法论坛. 2004, (1).79
比如, 何家弘: 《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贺平凡: 《论刑事推定规则》, 《人民司法》2003年第3期, 第10页。
邓子滨. 刑事法中的推定〔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40
比如, 孙宁华、李群: 《刑事推定与被告人的抗辩责任》,《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 年第1 期, 第80 页; 游伟、肖晚祥:《刑事推定与犯罪的认定》, 《人民检察》2001年第12期, 第13页;邾茂林: 《刑事推定初探》, 《人民检察》2004年第7期, 第9页。
Francis H. Bohlen, The Effect of Rebuttable Presump tions of Law upon the Burden of Proof, in 68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Law Review (1920).312-313
Louisell, Constructing Rule 301: Instructing the Jury on Presump tions in Civil Actions and Proceedings, 63 Virginia Law Review (1977).290
本文所谓的证明责任同时包含提出证据之责任或举证责任(Burden of Production) 与说服责任(Burden of Persuasion) , 除非特别说明。
〔德〕汉斯?普维庭. 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 吴越. 法律出版社, 2000.87
Laren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6. Aufl. , Berlin: Sp ring - Verlag, 1991.262-263
Kadish & Schulhofer, Criminal Law and Its Processes, Seventh Eidtion, New York: Aspen Publishers, 2001.52
劳东燕.认真对待推定〔J〕.法学研究, 2007, (2) .77
王学棉. 论推定的逻辑学基础〔J〕. 政法论坛. 2004, (1).71
CharlesV. Laughlin, In Support of the Thayer Theory of Presump tions, in 52Michigan Law Review (1953).209
推定的八种效果是: ( 1) 它将提出证据的责任放在不利方身上, 这样的证据将使理性的陪审团有正当理由做出与推定事实相反的事实认定; 其效果仅止于此。(2) 它将说服的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使陪审团相信, 如此之多的反对推定事实的证据将使理性的陪审团有正当理做出与推定事实相反的认定。( 3)它将这样的说服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说服陪审团相信, 反对推定事实的证据是如此之多, 以致余下的证据不足以使理性的陪审团有正当理由做出与推定事实相反的认定。换言之, 直到陪审团相信这些证据为止, 推定会一直发挥作用。( 4) 它将这样的说服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说服陪审团, 推定事实的存在是如此地可疑, 以致陪审团无法确定它是否存在。(5) 它将这样的说服责任放在推定的不利方身上, 后者必须说服陪审团相信推定事实并不存在。(6) 推定的不利方除必须说服陪审团相信推定事实并不存在之外, 陪审团还必须在确定推定事实是否存在的程序中, 将该推定作为证据考虑或用此证据进行考虑。( 7) 推定有时被用来表达这样的观念, 即事实的裁判者将被允许从特定事实的存在中得出另一事实存在的推断, 即使司法经验中所展现的日常人类经验可能无法使这样的推断正当化。( 8) 推定与形容词“结论性的”一起使用, 代表实体法或程序法中的不容推翻的实证规则。SeeEdmandM. Morgen, Instructing the Jury upon Presump tions and Burden ofProof, 47 Harvard Law Review (1933) , pp. 60 - 62.
Laughlin列举的“推定”的八种用法是: ( 1) 作为法院一般倾向的显示; (2) 作为权威性的推理原则或推理基础; ( 3) 作为一项实体法规则; (4) 作为设定说服责任的规则; ( 5) 作为允许性推定; (6) 作为制定法上的表见性主张(p rima facie case) ; (7) 作为司法认知的命题(作为推理原则的基础或作为允许性推定的基础) ; (8) 作为转移提出证据责任的规则。See Charles V. Laughlin,In Support of the Thayer Theory of Presump tions, in 52Michigan Law Re2view (1953) , pp. 196 - 205.
《美国模范刑法典》第1. 12 ( 5) 条规定, 在本法典就任何属于犯罪构成要素的事实设立推定时, 它具有以下后果: ( a) 在存在形成被推定事实的证据时, 该推定事实的存在问题必须提交给陪审团, 除非法院认为证据从总体上否定了被推定事实; ( b) 在被推定事实的存在问题被提交给陪审团时, 法院应该发布指令, 在推定事实必须在所有证据的基础上, 被排除合理怀疑地得到证明的同时, 法律宣布陪审团可以将形成推定的事实视为被推定事实存在的足够的证据。
Ulster County Court v. Allen, 442 U. S. 140 (1979) .
1954年版的《麦考密克证据法》首次使用这对术语, 但该书的1972年版抛弃了这种用法, 其理由是允许性推定是推论, 应该称为推论以避免混淆。See Leslie J. Harris, Constitutional Limits onCriminal Presump tions as an Exp ression of Changing Concep ts of Funda2mental Fairness, in 77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1986) , p. 335.
提出证据的责任与说服责任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只是程度性的, 而非本质性的(虽然在普通法国家二者还存在重要的程序区别,即是否完成提出证据的责任由法官判断, 而是否完成说服责任由陪审团判断) 。正如McNaughteon教授所论证的, 为确定是否提出证据的责任被满足, 人们必须评估就相关事项所提交的证据的说服力。在此种意义上, 提出证据的责任只是说服责任的一个功能。在刑事案件中, 提出证据的责任意味着需要说服裁判者相信存在合理的怀疑。SeeMcNaughteon, Burden of Production of Evidence: A Function of aBurden of Persuasion, 68 Harvard Law Review (1955) , p. 1382.
California Evidence Code, §§601 - 607.
Kenneth S. Broun ( ed. ) , McCormick on Evidence, 6 th Edition, St Paul: West Publishing, 2006.582
劳东燕.认真对待推定〔J〕.法学研究, 2007, (2) .
Harold A. Ashford, D. Michael Risinger, Presump tion, Assump tions and Due Process in Criminal Cases: A TheoreticalOver2.view, 79 Yale Law Journal (1969).165
Charles R. Nesson, Reasonable Doubt and Permissive Inferences: The Value of Comp lexity, in 92 Harvard Law Review(1979). 1193 - 1194
Fletcher, Two Kinds of Rul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rden of Persuasion Practice, in 77 Yale Law Journal (1968).930
Winship on RoughWaters: The Erosion of the Reasonable Doubt Standard, in 106 Harvard Law Review (1993).1095
Harold A. Ashford, D. Michael Risinger, Presump tion, Assump tions and Due Process in Criminal Cases: A TheoreticalOver2.view, 79 Yale Law Journal (1969).176
David N. Brown,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Statutory Criminal Presump tion, in 34 Chicago Law Review (1961).141
参见劳东燕:《认真对待刑事推定》,《法学研究》2007 年第2 期。有关刑事推定与立法权的实体限制之间的关系,另可参考两篇重要的文献: John Calvin Jeffries & Paul B. Stephen III, Defenses, Presump tionsand Burden of Proof in the CriminalLaw, in 88 Yale Law Journal (1979) ;Ronald J. Allen, Structuring JuryDecision - making in Criminal Cases: AUnified ConstitutionalApp roach to EvidentiaryDevices, in 94 Harvard LawReview (1980)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曾以“较大权力包含较小权力”的规则来审查推定的有效性,但该规则实际上只在Ferry案中用过一次。SeeWayneR. LaFave, Substantive Criminal Law, Vol. 1, Second Edition, WestGroup, 2003, p. 216.
Ronald J. Allen, Structuring Jury Decision - making in Criminal Cases: A Unified ConstitutionalApp roach to Evidentiary Devices, in 94 Harvard Law Review (198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