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4-3-5 18:06:29 [db:作者] 法尊 发布者 0183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王宏磊 陈梅娟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逐年上升,大学生犯罪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广泛出现于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犯罪心理是一切犯罪的必备条件,它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1】通过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研究,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校园安宁和社会的稳定。让祖国的花朵更好的绽放。
  “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给与良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能成人成才,报答家人恩情、报效祖国。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拥有的知识量以及心理趋向成熟,与一般人相比,与知识浅的人相比,应该懂的法律知识更全面,更懂得生命的重要和珍贵,更具有道德心,更应该具有人性,更具有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人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骤然提高,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在不断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局面的过程中,好的影响有目共睹,消极影响也让人担忧,他们在变化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天之骄子”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屡增不减,“大学生犯罪”成为备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2】
  诸多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近年来不断发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大学生犯罪的数量增加。
  2、大学生犯罪类型增加,成多元化趋势,从财产型和伤害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
  3、大学生犯罪的主体也有较大变化。
  4、女大学生犯罪数量也有所增加,多为盗窃罪。
  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行为人的有关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犯罪心理既是生成犯罪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正如菲利所言:犯罪必然在他的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因为犯罪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我们研究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找出大学生犯罪的根源,遏制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稳定校园和社会。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有着学习上的压力,又有情感上的困扰。特别是近些年不断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自杀、杀人、抢劫等,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3】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1、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大学生心理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呈现亚文化现象。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者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而言的。【4】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热情浪漫、追求时尚、充满创造和叛逆精神,而网络、短信、影视作品倡导的个性张扬、叛逆精神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追求,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发泄和心理压力的释放提供了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斤斤计较,强烈的情绪冲动加上理智控制能力较弱,突发性事件一触即发。因为大学生因为情绪失控而犯下罪过的案件屡见不鲜。2004年10月26日,21岁的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蒋晓峰,在宿舍内与同校学生吴某因借水发生争执。之后,吴某纠集持木棍的郝某、关某、赵某等人,与持铁管尖刀的蒋晓峰殴斗。蒋晓峰用刀砍伤郝某、赵某(均为轻微伤),刺中关某胸部,致其关某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
  据蒋晓峰回忆,事发当晚,一个自称是隔壁寝室的人敲门进来打开水,态度蛮横,二人发生争执并厮打起来,后被同寝室的人劝住。争执过后,气不过的吴某没过几分钟就带着几名同学拿着木棍来到蒋晓峰的寝室。把蒋晓峰宿舍的门砸了一个大洞,随即冲进屋内,在群殴中,蒋晓峰的铁管尖刀砍伤了两名同学,又扎进了关某的胸部。【5】
  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参加奥数竞赛并获奖。一向表现良好、没有劣迹。就是因为他情绪失控,易冲动而酿下苦果。十年寒窗苦读,毁于一旦。
  2、思想不成熟,幼稚冲动。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偏差,因此基于自己错误的判断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致使犯下严重错误。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别于社会上的青年人,他们热情敏感、激情四射拥有良好的性格的同时,亦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自我定位不准,挫折承受力较差,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去年初上海某著名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陈慎,因在寝室盗窃走进了铁窗。他坦言,作案是为了让自己失败得更彻底。由于想当然认为自己能当“领导”,做“伟人”,加之从中学以来养成的自我中心和盲目乐观的心理,当在现实的学业与班干部竞选中受挫折时,他不是努力缩小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而是自我放弃,经常逃课。最后,他成了全系最差的学生,无法正常毕业。面对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当初专业选择的错误,并最终以犯罪的方式来渲泄自己的苦闷。正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王建中教授指出,陈慎一案暴露出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自我定位不准,挫折承受力较差,一旦遇到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6】
  3、动机单一,不计后果。轰动全国的云南马加爵事件,仅仅是因为打牌发生了争执,马加爵残忍杀害了四名同校同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7.28”跨省抢劫杀人案的凶手罗吉军和卓科,他们把抢劫杀人得来的钱财美其名曰“创业的第一桶金”。西安音乐学院骄子药家鑫撞伤人后不仅没有及时抢救受轻伤的受害者,还凶残了将之杀害,其行凶的原因只是因为看到被害者在记他的车牌号,怕被害者纠缠他的家人。真的很难想象他们行凶的动机如此的简单,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犯下如此荒诞的罪行?
  4、藐视法律,铤而走险。“警察叔叔,我女友在老家生病了,等着我回去,明天我能出去吗?”一位涉嫌盗窃犯罪的大学毕业生在被送往市看守所的路上,对身边民警如此发问,民警无奈感慨:“现在的大学生是怎么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一旦有了违法犯罪行为,都要付出代价,他们连这点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知道?”
  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所谓激情犯罪的背后,凸显出一个可能早被忽略却非常可怕的事实: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德育和法律意识已出现真空。【7】
  二、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何在,犯罪的心理原因在我国刑法中成为“犯罪动机”,影响大学生产生犯罪动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点:
  1、社会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素质大大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甚至错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不再被看作是“拜金主义”、“腐败之风”的体现。这种盲目追逐名利的风气被带到大学校园内,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收到严重的影响。刺激和引诱着他们盗窃、抢劫等等违法行为,有的甚至出卖自己的肉体肉体,摒弃道德。
  不良传媒文化盛行,社会丑恶现象冲击学生的视野。大学生被网络、影视中的不良媒体“熏陶”着,加之自控能力差,难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体制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部门提倡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似乎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它的弊端体现在学校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和高中的教育体制迥然不同,它给学生营造了自由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立的学习习惯。步入大学的学生们,有的在这自由的环境中释放,觉得摆脱了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自由同时散漫,专业知识不仅没有学到,甚至一步一步走向堕落,从此前程尽毁;有的学生则是继续保持中学时期刻苦学习的好习惯,但是自身的素质跟不上来,“一好遮百丑”他们觉得自己成绩好最重要,什么心理健康,什么素质良好不要也罢,有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尽然做出了盗窃等一些有悖道德与法的事。可想而知,如果学生的素质教育跟不上,那么成绩再好也是枉然。
  3、家庭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培养有较深远的意义。有种暴力的教育方式叫做“棒棍下出孝子”,就是说孩子不打不行,不打不听话。其实这种做法的背后的阴暗面,就是孩子的心理受到创伤,常年积压下来孩子就会产生暴力心理,据近年来的学生暴力犯罪案件分析,他们犯罪心理的形成跟家长的暴力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另外过分对孩子溺爱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藐视他人的不健康心理。
  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比如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孩子缺少完整的爱,心理易扭曲,叛逆。
  4、大学生自身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8】
  三、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方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时对人才的培养和珍惜,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人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预防大学生犯罪迫在眉睫。
  1、社会和法制机关的法制宣传,大力推进校园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校进程。同时,改善学校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相关机关则应该对于犯罪的大学生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家长有针对的引导。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可见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利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动力去健康成长,更不会去受到相关不良的负面的东西的干扰。在一定意义上更能去引导大学生远离违法犯罪,接受新鲜的血液。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针对这点,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犯罪的诱因,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应变能力,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在大学生犯罪之前,就做到积极引导,矫正心态,将他们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引向正轨,防微杜渐,做到防患于未然。
  4、学校方面的帮助和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法制教育和心理引导。除开设法学必修课外,学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还应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出现偏激和自卑心理,学会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在加强对大学生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强化自身软环境建设,保证良好校风,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
  5、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而并非是输送违法犯罪和不良影响的枢纽,社会不良作风在网络上渗透的非常快,而且现在大学生的上网频率非常高,这就直接导致网络上的东西第一时间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就让那些违法犯罪和负面影响有机可趁,不能让网络这个平台为传播不良思想提供途径。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精神面貌、思想态度和行为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为全社会所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社会变革也正处在关键时期。就这个时期我国的大学生而言,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与变革中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育他们身心健康是每个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的责任,预防大学生犯罪迫在眉睫。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9】
  参考文献与注释
【1】张保平、李世虎编著:《犯罪心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2】尤叶春江:《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http://www.lawtime.cn/info/xingfa/daxueshengfz/2007020231035.html,最后访问:2011年12月29日。
【3】曹霞、谷欣权、薛立娟、刘宏雁:《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载《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9期。
【4】姜金征、梁永朵、王爱玲:《正确认识亚文化现象,合理引导亚文化建设》,载《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4期。
【5】 李京华、郭晓:《大学生犯罪与“第二断奶期”》。                               http://www.oeeee.com/Channel/2005/200508/20050822/Preview_20050822_3.html,最后访问:2012年1月3日。
【6】李罡、梁彤:《海淀检察院两年批捕114名大学生虚荣等为主因》,http://www.jyb.cn/fz/fzsx/t20070523_85556.htm,最后访问:2011年12月29日。
【7】《藐视法律加上无知大学生犯罪震撼社会神经》,http://dlfl.banzhu.net/article/dlfl-769-2167358.html,最后访问:20012年1月6日。
【8】袁浩龙:《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载《心理导刊》,2004年4月版。
【9】 《王炳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http://www.jyb.cn/china/gnxw/201111/t20111122_464998.html,最后访问:2012年1月6日。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人民法院)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