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作者:林绣君 出版年: “民”92 研究生: 林绣君 (以研究生姓名查询“国家图书馆”索书号 ,未查获者表“国图”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询“国科会科资中心”微片数据库) (连结至“全国”图书联合目录) (连结至政大图书馆馆藏目录) 电子全文: 电子全文下载 论文名称: 从新闻自由论媒体真实报导义务 指导教授: 萧文生 博士 学位类别: 硕士 校院名称: 国立中正大学 系所名称: 法律学研究所 学号: 689605018 学年度: 91 语文别: 中文 论文页数: 184 关键词: 新闻自由、真实报导义务、接近使用媒体权、新闻自律、毁谤罪、新闻法规 [摘要] 在我国新闻自由已由过去的形式化,至今的完整落实,理论上,健全的新闻自由应会形成独立发挥监督政府的功能的第四权,然我们今日所见却是,新闻报导充斥腥膻色,新闻评论缺乏深度和激情化,任意忽视被报导者的人格权,侵入个人私人领域,报导与公益无关的个人隐私。 有鉴于此,笔者在本篇论文,欲从新闻自由论媒体真实报导义务,探讨何以新闻自由渐趋完备,第四权的功能却仍不彰,而可能的解决模式又为何。 首先,在理论基础的部分,探讨新闻自由的内涵后,并由新闻学的角度,分析何谓真实报导其与新闻自由的关系又为何。在就其间关系分系后,分析新闻自由功能实践之困境所在,并以社会责任任论的概念,认为应以「自律先行」的方式,解决新闻自由功能实践之困难,然,在自律无法达到效用之处,则需由政府负起剩余继承责任,以法规范课予媒体真实报导义务。 至于真实报导义务的具体内容,则分从「接近使用媒体权」和「人格权」的部分为探讨。于接近使用媒体权的部分,以行政法规范为中心探讨媒体真实报导义务,分从印刷媒体、广电媒体及有线电视关于接近使用媒体权的规范情形,观察真实报导义务。 就人格权的部分则以毁谤罪为中心,论真实报导义务的课予模式,以刑事法规范之是否恰当,其正反意见介绍之外,并从比较法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毁谤罪的认定为观察对象,就我国媒体毁谤之认定,建议除参考美国法的「真实恶意原则」外,宜一并采纳其区分公众人物与一般私人的配套措施。 在对真实报导义务为介绍后,则就新闻自律部分为探讨,分从新闻伦理规范与新闻评议会两方面为论,在新闻评议会部分参考各国作法后,本文建议,我国宜采瑞典的新评会设立方式立法为之,并参考德国作法由政府补助经费但不介入运作的模式。 在第八章,则为总结本文论述,并就新闻法规之订立建议,纳入新闻专业之概念,使法规范在法律概念运作有困难之处,能藉由新闻专业流程概念的纳入,得以更适切的规范媒体。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之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架构 第二章 新闻自由的意涵与法理基础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意涵 壹、 新闻自由的意义及范围发展 贰、 我国新闻自由的意涵发展 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法理基础 壹、新闻自由的宪法基础 贰、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第四权理论 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 壹、新闻专业人员 贰、新闻媒体的事业主 参、 新闻专业人员与新闻事业主的基本权冲突 第四节 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之区别 壹、理论基础 贰、权利性质和内容的比较 参、判断是否合宪标准的比较 第五节 新闻自由与知的权利之关系 壹、知的权利之概念 贰、新闻自由与知的权利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新闻自由与媒体真实报导之建构 第一节 媒体真实意义的构筑 壹、新闻媒体与媒体真实报导 贰、消息来源与媒体真实报导 参、新闻情境与媒介真实之建构 肆、小结-媒体真实报导的共同构筑 第二节 新闻自由对新闻媒体真实报导之影响 壹、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体 贰、新闻自由与报导消息来源 参、新闻自由与新闻情境、议题的产生 第三节 结语 第四章 从新闻自由与公共利益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社会责任论与公共利益 壹、社会责任论的义涵 贰、社会责任论的基本理论 参、社会责任论实践方式 肆、社会责任论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第三节 新闻自由宪法理念之实践-论其公共利益之界定 壹、新闻自由之功能 贰、新闻自由功能实现之困境 参、小结 第四节 新闻媒体真实报导义务与新闻真实报导责任 壹、新闻媒体真实报导义务 贰、真实报导「义务」与真实报导「责任」之区别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论新闻自由与接近使用媒体权 --以行政法规范为中心论真实报导义务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接近使用媒体权的内涵 壹、接近使用媒体权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贰、接近使用媒体权的具体权利类型-以行政法规范为中心 第三节 接近使用媒体权对真实报导义务形成的影响 壹、接近使用媒体权与真实报导 贰、「接近使用媒体权」之权利类型与真实报导义务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人格 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之衡平 壹、新闻自由与一般人格权冲突 贰、权益冲突之解决模式 第二节 刑事法规范 壹、毁谤罪的构成 贰、刑事毁谤罪合宪与否的探讨 第三节 民事法规范之限制 壹、请求防止、除去侵害 贰、非财产的损害赔偿 参、事前禁止之假处分 第四节、 释字五零九号解释的影响分析-以近年民刑事毁谤判决为中心壹、释字五零九号 解释对刑事判决的影响 第五节 比较法上的观察 壹、毁谤的构成要件 贰、毁谤惩罚的特色观察 参、第一修正案与毁谤法律意 肆、一般法律原则与毁谤法律的的限制-公众关心的认定 伍、毁谤案例认定标准的的观察 陆、小结 第六节 真实报报导义务与毁谤罪责认定 壹、民刑事毁谤法规与真实报导义务 贰、释字五零九号解释与真实报导义务 参、真实恶意原则与真实报导义务 肆、小结 第七节 结语 第七章 媒体真实报导责任 第一节 媒体自律的理由 第二节 媒体自律的途径 壹、新闻伦理规范 贰、新闻评议委员会 参、我国新闻自律组织设立模式之建议 第三节 结语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壹、 中文部份 一、书籍 1. 尤英夫,新闻法论上、下册,世纪商法杂志社,1999年10月,7版。 2. 王洪钧,新闻法规,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出版。 3.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三民书局印行,1999年6月版。 4.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作者自刊,三民书局印行,1999年。 5. 王洪钧主编,新闻理论的中国历史观,远流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一刷。 6. 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2月出版。 7. 李子新译,G.M. Killlenberg,报导之前,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8. 李茂政,当代新闻学,台北,正中书局印行,“民国”76年出版。 9. 李瞻,新闻学,三民书局,民国83年出版。 10. 李瞻,传播法—判例与说明,黎明文化事业公司,81年3月出版。 11. 李鸿禧,宪法与人权,作者自刊,1989年5版。 12. 江文瑜主编,媒体改造与民主自由,前卫出版社,1994年出版。 13. 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版。 14. 行政院新闻局编印之民国90年版,新闻法规汇编。 15. 邵定康,各国宪法与新闻自由,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70年出版。 16. 法治斌,人权保障与司法审查,月旦出版公司,1994年1月。 17. 吴懿婷译,Ellen Alderman、 Carline Kennedy着,隐私的权利,原著书名:The Right to Privacy,商周出版社,2001年2月1日初版。 18. 林山田,刑法各论,作者自刊,1995年9月出版。 19. 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4月出版。 20. 林文益译,Brain McNair着,政治传播学(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风云论坛出版社,2001年1月再版。 21. 林纪东,中华民国宪法逐条释义(一),五版“民国”79年,三民书局。 22. 张宗栋,新闻传播法规,福士出版社,1997年出版。 23. 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中正书局,1994年初版。 24. 许宗力,宪法与法治国行政,元照出版社,1999年。 25. 许志雄等合着,现代宪法论,元照出版社,1999年初版。 26. 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编印,「世界各国宪法大全」第二册,“民国”54年。 27. 姜雪影译,Bernard着,制作新闻,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28. 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三民书局,81年3月出版。 29. 翁秀琪,新闻与社会真实建构,三民书局出版,1994年。 30. 唐维敏、程宗明、黄丽玲、蔡崇隆、邓宗德、戴育贤译,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 观点(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远流出版社,“民国”83年出版。 31. 陈谔、黄养志合译,新闻学概论,教育部出版,正中书局印行,“民国”80年出版。 32. 叶俊荣、许宗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委托研 究,1996年,112页。 33. 彭家发译,H. strentz着,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34. 彭家发,新闻客观性原理,三民书局印行,“民国”83年七月初版。 35. 曹琬凌,电视新闻专业规范与研究,公共电视编印91年9月,23至24页。 36. 程之行译,S.W. Littlejohn着,传播理论,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37. 程之行译,Wilbur Schramm着,大众传播的责任,(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远流出版社,80年出版。 38. Graham Murdock着,程宗明译,大型企业与传播工业的控制,文化、社会与媒体:批 判性观点,远流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163至210页。 39. 汤允一、董素兰、林富美、许莹月合译,David Croteau, Wiliam Hoynes着,媒体/ 社会产业,形象,与阅听大众。(Media∕Images ,and Audiences),学富文化事业有限 公司,2002年出版。 40. 黄新生着,媒介批评,五南图书出版公司,84年3版。 41. 曾庆豹,哈伯玛斯,生智出版社,1998年出版。 42. Norman solomon&Martin A.Lee着,杨月荪译,不可靠的消息来源-透视新闻真相, 民国84年6月出版。 43. 温世光,实用传播法规全备,三民书局出版,1984年出版。 44.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三民书局,“民国”88年4月初版。 45. 郑贞铭、林东泰、钟蔚文编着,新闻与传播(下册)国立空中大学印行,“民国”77年出版。 46. 郑瑞城、罗文辉,电视新闻消息来源人物之背景与呈现方式之研究,国科会专题研究 计画1998年。 47. 刘孔中、施俊吉主编,管制革新,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50) ,90年4月出版。 48. 滕淑芬译,E. E. Dennis, D.M. Gillmor & A.H. Ismach编,大众传播媒体的恒久话 题(Enduring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49. 潘家庆着,媒介文化与理论实践,天下文化,出版,1991年5月。 二、论文 1. 王文玲,报纸法律新闻报导研究—从犯罪新闻看报纸审判问题,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 ,1986年。 2. 王寓中,贺尔主控意识型态理论与电视媒介分析,—以犯罪新闻报到为例,政大新闻所 硕士论文,1993年。 3. 李佳玟,犯罪、刑事政策与媒体,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87年6月。 4. 张碧华,结构╱个人:影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及其对新闻产业工会之态度之 相关因素研究-以中国时报自立早报为例,辅仁大学大众传播所硕士论文,1992年。 5. 郭铭松,共和价值作为广电媒体管制基础的功能及其局限—以「第四权理论」的检讨为 例—,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6月。 6. 陈炳宏,我国报导符号真实与客观真实之分析与比较—以联合报及中央日报之犯罪新闻 报导为例,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1988年。 7. 陈韵如,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与受众认知关系之研究—从受众推论看新闻框架之影响, 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1993年。 8. 徐子婷,新闻毁谤之研究,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6月页。 9. 曾剑虹,出版自由与出版业者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81年6月。 10. 郑文婷,内部新闻自由之编辑室规章之研究-以自立报系股权移转事件为出发,“民国” 86年辅仁大学法研所硕士论文。 11. 刘中城,犯罪新闻之报导—以犯罪人人权保障为研究中心—,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 究所硕士论文,84年6月。 12. 喻靖媛,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及新闻处理方式关连性研究,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 ,1994年。 13. 万水平,台北市一般家庭报纸消费行为之研究,“民国”七十七年,台大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三、期刊 1. 王兆鹏,缄默之证据能力,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四期88年10月,50至62页。 2. 石世豪,释字509号解释的法释意分析,法令月刊,51卷10期,912至916页。 3. 石崎正博着,李鸿禧译,国家秘密与国民知的权利,﹍外务省公电泄漏案件,宪政思潮 ,42期,1978年,132页。 4. 李念祖,广播电视法修正立法关于接近使用媒体论,法令月刊,46卷2期,1995年,22 页。 5. 李惠宗,爱刺探秘密的记者,月旦法学68期,2001年1月,8至9页。 6. 李惠宗,抗议!报导不公,月旦法学杂志第73期,2001年6月,8至9页。 7. 法治斌,保障言论自由与迟来之正义—评司法院大法官释字509号解释,月旦法学杂志 ,第65期,2000年10月号,148至154页。 8. 宋耀明,检警人员可以为了安定人心而向媒体揭露案情吗?,收于犯罪新闻采访报导的 伦理与法律,政大传播学院研究中心,1999年,87、88页。 9. 林子仪,论接近使用权,新闻学研究,第45期,1至23页。 10. 林子仪,新闻自由与毁谤罪—一个严肃的宪法课题,全国律师五月号,35页至39页。 11. 林子仪,信息取得,载「建构健全信息社会之政策与法制研究」,经社法规研究丛书 003,,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经社法规工作小组出版,“民国”七十八年十月,154页。 12. 林天财,从公众论坛的角度解读新闻毁谤罪构成要件—一项以媒体有无详实查证义务 的观察,律师杂志221期,42至47页。 13. 林山田,论毁谤罪,军法专刊,41卷3期,1至4页。及林山田,言论自由与刑法的毁谤 罪,刊于法律人会诊退报案,1994年,102页以下。 14. 林世宗,建构真实恶意法则之言论与新闻自由—请大法官厘清五零九号解释适用之争 议,目击者第32期,2003年1月,17至19页。 15. 林子仪,言论自由导论,台湾宪法之纵剖横切,元照出版社,2002年初版,147至149 页。 16. 林丽云,「新闻自由」的矛盾:论其贡献与局限,千禧法制的回顾与前瞻,传播法律 系列研讨会(八)论文汇编,国立政大传研中心,“民”91年,1至26页。 17. 林佳和,内部新闻自由的几点法学观察,新闻学研究52期,85年1月,3至16页。 18. 林照真,当前台湾近似媒体观察组织的几个盲点,新闻学研究第六十集(1999年),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所。 19. 吕志翔,英美报业采访与自律之研究-中华民国报界之省思,第二届中华民国杰出新 闻人员研究讲﹍得奖人研习考察报告,中华民国新闻评议委员会出版,民国83年出版,154 、155页。 20. 张训嘉,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之名誉权,律师杂志221期,“民国”85年,12至31页。 21. 张嘉尹,内部新闻自由的可能及其界线,台湾本土法学杂志,37期,2002年8月,141 至146页。 22. 张丽卿,搜索与扣押,月旦法学杂志别册(4)刑事法学篇,元照出版社,2002年初版 ,241至216页。 23. 张永明译,BverfGE 97, 125 Gegendarstellung und Richtigstellung auf der Titelseite ,杂志封页上之响应报导文章与更正启事,联邦宪法法院第一庭1998.1.14裁 定,德国联邦宪法判例选辑(九),司法院出版,89年12月,309至346页。 24. 张永明,从我国与德国释宪机关之相关解释与裁判论新闻传播自由之界线与我国新闻 传播之立法,宪法解释之理论与实务第三辑(上册),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91年9月出版,193-264。 25. 翁岳生等,信息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研考会,74年,145页以下。 26. 翁晓玲,新闻报导自由与人格权保护,当代公法新论(上),元照出版社,2002年7月 ,105至106页。 27. 翁晓玲,性侵害事件中媒体报导权之限制与例外的情形﹍行政法院相关判决之评释, 传播行政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03),行政法学会。 28. 徐秋华,世界各国公视灾难研究﹍以日英美三国公视为例,第十届中华民国杰出新闻 人员研究讲:得奖人研究报告,“中华民国”新闻评议委员会,47页以下。 29. 徐汉斌译,报导自由与美国最高法院之判决,,宪政思潮,62至71页。 30. 许宗力,谈言论自由的几个问题,台湾宪法之纵剖与横切,元照出版社,2002年初版 ,245页。 31. 陈春生,司法院大法官解释中关于制度性保障概念意涵之探讨,宪法解释之理论与实 务,第二辑,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48),2000年8月,273至324页。 32. 陈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上册),三民书局,81年3三版 ,129 33. 陈世敏,读者投书:「接近使用权」的实践,新闻学研究第41集,“民国”78年4月,25至46页。 34. 陈耀祥,论广播电视中犯罪事实的报导与人格权保障之冲突﹍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之 雷巴赫裁判为讨论中心,当代公法新论(上),115页至142页。 35. 陈东旭,读者投书之功效及读者满意度追踪调查,1999年中华传播学会论文选集,中 华传播学会发行,2000年6月初版,323至370页。 36. 荆溪人,报业,90年代我国新闻事业,风云论坛出版社,86年3月出版,35至44页。 37. 新闻学研究编辑部,内部新闻自由:专业意识的觉醒,新闻学研究第52期,“民国”85年1月,1页。 38. 詹文凯,公众人物—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界线,律师杂志第221期,“民国”85年。32至41页。 39. 杨汝桩,另类记者的媒体改造经验-兼论内部新闻自由新闻伦理重建,新闻学研究第 52期,民85年1月,83-94。 40. 清水英夫着,李俊增译,报导自由与知的权利,宪政思潮,84期,1988年,70至75页 。 41. 单波,重建新闻客观原理,新闻学研究61期,民国88年10月,247页至258页。 42. 曾虚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新闻自由与自律,台湾学生书局,63年1月初版,至 193至213页。 43. 蔡念中,有线电视,90年代我国新闻事业,风云论坛出版社,86年3月出版,133至146页。 44. 罗文辉,美国毁谤法规:法制、判例及修法提案,新闻学研究第51级,“民国”84年7月,187页。 45. 罗文辉,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政治评论48卷12期,16页,台北1990年12月。 46. 苏蘅,公民v.s.消费者-媒体近用与普及服务,千禧传播法治的回顾与前瞻:传播与 法律系列研讨会(八)论文汇编,政大传研中心,91年出版,111、112页。 47. 苏正平,新闻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新闻学研究第52期,“民国”85年1月,21至34页。 48. 苏蘅,近年来报纸版面内容的 感便与读者市场的迁移,新闻?媒体?面面观:新闻理 论与实务,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主编,“民国”85年初版,1至18页。 49. 罗文辉,美国毁谤法规:判制、判例及修法提案,新闻学研究51期,84年,187至206 页。 四、报章时论 1. 天下杂志,弱智媒体大家一起来误国,2002年4月号,116至117页。 2. 李俊达,不求证媒体滥用新闻自由,台湾日报,91年7月29日。 3. 目击者标编辑部,新闻自由的杀手或提升媒体品质的推手﹍大众传播法该不该定﹖,目 击者29期,2002年7月。 4. 司法改革编辑部,采访线上,司法改革杂志28期,2000年8月,14页。 5. 邱奕嵩,记者祭出查证基本功踢报新闻假象,目击者26期,2002年1月。 6. 孙庆余,媒体弄狗相咬,台湾日报台湾论坛,91年7月12日。 7. 梁任伟,政商利益还在蹂躏选战新闻,目击者,第26期2002年1月,21-27页。 8. 徐如林,这种言论自由不要也罢VCD风波中的媒体角色,目击者26期,2001年1月。 9. 张锦华,媒体监督DIY,大纪元周报,2002年6月13日至6月19日。 10. 陈落薇,新闻媒体自律协会成立,中央日报,2001年,9月11日。 11. 杨玛利,弱智媒体大家一起来误国,天下杂志,2002年四月号。 12. 刘大和,透视媒体的语言魔力,目击者29期,2002年7月。 13. 卢世祥,马不知脸长的无冕王,目击者26期,2001年1月。 14. 电视台决封杀柯四海、董念台﹍东森遭罚一百万居第一,很多「活动」系电视台通知 参与的,台湾日报,91年7月12日。 英文部份 (一)、书籍期刊 1. Altheide,D.L.(1974).Creating Reality :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s.Beverly Hills,CA: 2. Bell , M.A.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London : Blackwell .(1991) 3. C. Edwin Baker , Human Liberty and Freedom of Speech (1989);C. Edwin Baker , Advertising and a Democratic Press , 140 U.PA. L. REV. 2097(1992). 4. C.Edwin Baker, Advertising and a democratic Press , 40U.PA.L.REV.2097(1992) 5. Doris A. Graber ,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3). 6. Doris A.Graber ,“Press of Freedom and the General Welfar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86) 7. Edwin Emery, Michael Emery ,The Press and America: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84)p.11. 8. Frank I. Michelman, The Supreme Court, 1985 Term_Foreword : Trace of self_ Government,100 Harv.L.REV.4,44(1986).; Vincent Blasi , The Checking Vincent Blasi, The checking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 , 9. Glasser , Theodore L. , Main Currents in Mass Communications,1986. 10. Gillmor, Donald M., Barron,Jerome A.,Simon, Todd F.,&Terry,Herbert A.( 1996)Fundamentals of mass communication law.New York:Wadsworth.P225. 11. Hackett, R. A. (1984).Decline of a Paradigm ?Bias and objectivity in News Media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 1(3):229-259. 12. Jerome A. Barron , Access to the Press : A New First Amendment Right , 80 HARV. L.REV. 1641(1967). 13. Johnstone , John W. C.(1976).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Newswork , in Journalism Quarterly ,53(1):5-13. 14. John Lofton , The press as guardian of the First Amend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1),729. 15. Jerome Barron, 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ass Medi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 16. Jundy Woo,Juries Libel Awards Are Soaring ,with Several Topping$10 Million , Wall Street Joural,26 August 1992. 17. Letter from James Madison to W.T. Barry ,4 August 1822,written to support a Kentucky bill to fund public education . Gaillard Hunt , ed.., The Writings of James Madison ,vol.9(New York utnam,1906-1910).103. 18. Lucas A.powe,Jr. ,The fourth Estate , The fourth Estate and constitution :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America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Angeles, 1991. 19. Louis A. Day , Ethic in Media Communication :Cases and Controversies , Belmont: Wadsworth , 1991 , P2_3. 20. MacQuail,Denis(1992).Media Performance :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 London: Sage. 21. M.L. Stein ,The Chilling Effect , ,Editor & Publisher ,4 July 1987. 22. McQuail, D.(1995),Media Performance. London:Sage.P51 23. Potter Stewart ,Or of the press,50 Hastings L.J.705(1999.04). 24. Raplphe. L. Holsinger , Jon Paul Dilts. ,Media Law,3rd ed. Times Roman by ComCom, Inc.p115-123. 25. Randall P. Bezanson , Gilbert Granberg ,and John Soloski ,Libel law and Press: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 71 Iowa L.Rev.217,October 1985 . 26. See David Lang , The speech and Press Clauses ,23 UCLA L. REV.77(1975), 27. Thomas W. Lippman ,The Washington Post Desk-book on Style,N.Y.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28.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1977 A.M. BAR FOUND .PRS. J.521, 547(1977) 29. Vincent Blasi, The checking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 , 1977AM.BAR FOUND.RES.J.541,564Wolfsfeld, G.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550 -556.42.(1991). 30. Wolfsfeld, G.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550 -556.42.(1991). (二)、判例(按年份) 1. Near V. Minnesota ,283 U.S. 697(1931). 2. Hope v. Hearst Consolidate Publications,294 F. 2d 681(2d Cir.1961) 3. Bantam Books, Inc.V. Sullivan ,372 U.S.58, 70(1963) 4. 380.U.S. 51(1965). 5. Organization for a Better Austin V. Keefe, U.S.(1967). 6. Red Lion Broadcasting Co. v. FCC.395 U.S. 367(1969). 7. Branzburg v. Hayes ,408 U.S. 665(1971) . 8. 403 U.S.713(1971). 9. 408 U.S. 92 (1972). 10. Gertz v. Robert Welch ,Inc.418 U.S.323(1974). 11. Chadadeau v. Utica Observer-Dispatch, 38 N.Y. 2d 196,379 N.Y. S.2d 61,341 N.E.2d 569,1 Med.L.Rptr.1693 (N.Y. 1975). 12. Chadadeau v. Utica Observer-Dispatch, 38 N.Y. 2d 196,379 N.Y. S.2d 61,341 N.E.2d 569,1 Med.L.Rptr.1693 (N.Y. 1975). 13. Carson v. Allied News Co., 529 F.2d 206(7th Cir.1976). 14. 424 U.S. 448 ,96 S. Ct.958,47L.E.2d 154,1,Med .L.Rptr.1665(1976). 15. James v. Gannett C.o., 40 N.Y. 2d 415 (1976). 16. Ryder v. Time, Inc., 557 F2d 824, 2Med.L.Rptr.1221(4th Cir .1976). 17. Buckley v. Littell ,539 F.2d 882,1 Med.L.Rptr. 1762(2d Cir.1976). 18. Steere v. Cupp , 602 P.2d 1267 , 5 Med .L.Rptr.2046(Kan.1979) 19. Franklin v. Lodge 1108,97 Cal. App.3d 915,5 Med. L.Rptr.1977(1979). 20. Hutchinson v. Proxmire,443 U.S. 111,99S.Ct.2675,61 L.Ed.2d 411,5 Med.L. Rptr.1279(1979). 21. Wolston v.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443 U.S. 157, 99 S.C.t 2701,61 L.Ed. 2d 450,5 Med.L.Rptr.1273(1979). 22. Waldbaum v. Fairchild publications, Inc., 627 F.2d 1287,5 Med. L. Rptr. 2629(D.C.Cir.1980). 23. 453 U.S. 367(1981). 24. Cloyd v. Press, 629 S.W.2d 24,8 Med.L. Rptr. 1589(Tenn.App.1981). l 25. Church of Scientology of California v. Flynn,774 F.3d 694 (9th Cir. 1984). 26. Clark v. Community for Creative Non-violence.446 U.S. 789 .805 (1984). 27. Cooper school of Art v. Plain Dealer ,12 Med. L. Rptr.2283(Ohio Ct.App. 1986). 28. Wiemer v. Rankin ,117 Idaho 566,790P.2d 347, 17 Med.L.Rptr.1753(Idaho 1990). 29. Wiemer v. Rankin ,117 Idaho 566,790P.2d 347, 17 Med.L.Rptr.1753(Idaho 1990). 二、日文部份 1. 奥平康弘,知的权利,岩波书局,1979年出版,66页。 2. 阪本昌成着「表现的自由」,刊于法学教室141号,1992年31页。 出处:无 |
240331
原作者:林绣君
出版年: “民”92
研究生: 林绣君
(以研究生姓名查询“国家图书馆”索书号 ,未查获者表“国图”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询“国科会科资中心”微片数据库)
(连结至“全国”图书联合目录) (连结至政大图书馆馆藏目录)
电子全文: 电子全文下载
论文名称: 从新闻自由论媒体真实报导义务
指导教授: 萧文生 博士
学位类别: 硕士
校院名称: 国立中正大学
系所名称: 法律学研究所
学号: 689605018
学年度: 91
语文别: 中文
论文页数: 184
关键词: 新闻自由、真实报导义务、接近使用媒体权、新闻自律、毁谤罪、新闻法规
[摘要]
在我国新闻自由已由过去的形式化,至今的完整落实,理论上,健全的新闻自由应会形成独立发挥监督政府的功能的第四权,然我们今日所见却是,新闻报导充斥腥膻色,新闻评论缺乏深度和激情化,任意忽视被报导者的人格权,侵入个人私人领域,报导与公益无关的个人隐私。
有鉴于此,笔者在本篇论文,欲从新闻自由论媒体真实报导义务,探讨何以新闻自由渐趋完备,第四权的功能却仍不彰,而可能的解决模式又为何。
首先,在理论基础的部分,探讨新闻自由的内涵后,并由新闻学的角度,分析何谓真实报导其与新闻自由的关系又为何。在就其间关系分系后,分析新闻自由功能实践之困境所在,并以社会责任任论的概念,认为应以「自律先行」的方式,解决新闻自由功能实践之困难,然,在自律无法达到效用之处,则需由政府负起剩余继承责任,以法规范课予媒体真实报导义务。
至于真实报导义务的具体内容,则分从「接近使用媒体权」和「人格权」的部分为探讨。于接近使用媒体权的部分,以行政法规范为中心探讨媒体真实报导义务,分从印刷媒体、广电媒体及有线电视关于接近使用媒体权的规范情形,观察真实报导义务。
就人格权的部分则以毁谤罪为中心,论真实报导义务的课予模式,以刑事法规范之是否恰当,其正反意见介绍之外,并从比较法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毁谤罪的认定为观察对象,就我国媒体毁谤之认定,建议除参考美国法的「真实恶意原则」外,宜一并采纳其区分公众人物与一般私人的配套措施。
在对真实报导义务为介绍后,则就新闻自律部分为探讨,分从新闻伦理规范与新闻评议会两方面为论,在新闻评议会部分参考各国作法后,本文建议,我国宜采瑞典的新评会设立方式立法为之,并参考德国作法由政府补助经费但不介入运作的模式。
在第八章,则为总结本文论述,并就新闻法规之订立建议,纳入新闻专业之概念,使法规范在法律概念运作有困难之处,能藉由新闻专业流程概念的纳入,得以更适切的规范媒体。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之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架构
第二章 新闻自由的意涵与法理基础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意涵
壹、 新闻自由的意义及范围发展
贰、 我国新闻自由的意涵发展
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法理基础
壹、新闻自由的宪法基础
贰、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第四权理论
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权利主体
壹、新闻专业人员
贰、新闻媒体的事业主
参、 新闻专业人员与新闻事业主的基本权冲突
第四节 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之区别
壹、理论基础
贰、权利性质和内容的比较
参、判断是否合宪标准的比较
第五节 新闻自由与知的权利之关系
壹、知的权利之概念
贰、新闻自由与知的权利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新闻自由与媒体真实报导之建构
第一节 媒体真实意义的构筑
壹、新闻媒体与媒体真实报导
贰、消息来源与媒体真实报导
参、新闻情境与媒介真实之建构
肆、小结-媒体真实报导的共同构筑
第二节 新闻自由对新闻媒体真实报导之影响
壹、新闻自由与新闻媒体
贰、新闻自由与报导消息来源
参、新闻自由与新闻情境、议题的产生
第三节 结语
第四章 从新闻自由与公共利益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社会责任论与公共利益
壹、社会责任论的义涵
贰、社会责任论的基本理论
参、社会责任论实践方式
肆、社会责任论下公共利益的界定
第三节 新闻自由宪法理念之实践-论其公共利益之界定
壹、新闻自由之功能
贰、新闻自由功能实现之困境
参、小结
第四节 新闻媒体真实报导义务与新闻真实报导责任
壹、新闻媒体真实报导义务
贰、真实报导「义务」与真实报导「责任」之区别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论新闻自由与接近使用媒体权
--以行政法规范为中心论真实报导义务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接近使用媒体权的内涵
壹、接近使用媒体权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贰、接近使用媒体权的具体权利类型-以行政法规范为中心
第三节 接近使用媒体权对真实报导义务形成的影响
壹、接近使用媒体权与真实报导
贰、「接近使用媒体权」之权利类型与真实报导义务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人格
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之衡平
壹、新闻自由与一般人格权冲突
贰、权益冲突之解决模式
第二节 刑事法规范
壹、毁谤罪的构成
贰、刑事毁谤罪合宪与否的探讨
第三节 民事法规范之限制
壹、请求防止、除去侵害
贰、非财产的损害赔偿
参、事前禁止之假处分
第四节、 释字五零九号解释的影响分析-以近年民刑事毁谤判决为中心壹、释字五零九号
解释对刑事判决的影响
第五节 比较法上的观察
壹、毁谤的构成要件
贰、毁谤惩罚的特色观察
参、第一修正案与毁谤法律意
肆、一般法律原则与毁谤法律的的限制-公众关心的认定
伍、毁谤案例认定标准的的观察
陆、小结
第六节 真实报报导义务与毁谤罪责认定
壹、民刑事毁谤法规与真实报导义务
贰、释字五零九号解释与真实报导义务
参、真实恶意原则与真实报导义务
肆、小结
第七节 结语
第七章 媒体真实报导责任
第一节 媒体自律的理由
第二节 媒体自律的途径
壹、新闻伦理规范
贰、新闻评议委员会
参、我国新闻自律组织设立模式之建议
第三节 结语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壹、 中文部份
一、书籍
1. 尤英夫,新闻法论上、下册,世纪商法杂志社,1999年10月,7版。
2. 王洪钧,新闻法规,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出版。
3.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三民书局印行,1999年6月版。
4.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作者自刊,三民书局印行,1999年。
5. 王洪钧主编,新闻理论的中国历史观,远流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一刷。
6. 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2月出版。
7. 李子新译,G.M. Killlenberg,报导之前,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8. 李茂政,当代新闻学,台北,正中书局印行,“民国”76年出版。
9. 李瞻,新闻学,三民书局,民国83年出版。
10. 李瞻,传播法—判例与说明,黎明文化事业公司,81年3月出版。
11. 李鸿禧,宪法与人权,作者自刊,1989年5版。
12. 江文瑜主编,媒体改造与民主自由,前卫出版社,1994年出版。
13. 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2版。
14. 行政院新闻局编印之民国90年版,新闻法规汇编。
15. 邵定康,各国宪法与新闻自由,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70年出版。
16. 法治斌,人权保障与司法审查,月旦出版公司,1994年1月。
17. 吴懿婷译,Ellen Alderman、 Carline Kennedy着,隐私的权利,原著书名:The
Right to Privacy,商周出版社,2001年2月1日初版。
18. 林山田,刑法各论,作者自刊,1995年9月出版。
19. 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月旦出版公司,1993年4月出版。
20. 林文益译,Brain McNair着,政治传播学(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风云论坛出版社,2001年1月再版。
21. 林纪东,中华民国宪法逐条释义(一),五版“民国”79年,三民书局。
22. 张宗栋,新闻传播法规,福士出版社,1997年出版。
23. 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中正书局,1994年初版。
24. 许宗力,宪法与法治国行政,元照出版社,1999年。
25. 许志雄等合着,现代宪法论,元照出版社,1999年初版。
26. 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编印,「世界各国宪法大全」第二册,“民国”54年。
27. 姜雪影译,Bernard着,制作新闻,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28. 翁秀琪,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证,三民书局,81年3月出版。
29. 翁秀琪,新闻与社会真实建构,三民书局出版,1994年。
30. 唐维敏、程宗明、黄丽玲、蔡崇隆、邓宗德、戴育贤译,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
观点(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远流出版社,“民国”83年出版。
31. 陈谔、黄养志合译,新闻学概论,教育部出版,正中书局印行,“民国”80年出版。
32. 叶俊荣、许宗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委托研
究,1996年,112页。
33. 彭家发译,H. strentz着,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34. 彭家发,新闻客观性原理,三民书局印行,“民国”83年七月初版。
35. 曹琬凌,电视新闻专业规范与研究,公共电视编印91年9月,23至24页。
36. 程之行译,S.W. Littlejohn着,传播理论,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37. 程之行译,Wilbur Schramm着,大众传播的责任,(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远流出版社,80年出版。
38. Graham Murdock着,程宗明译,大型企业与传播工业的控制,文化、社会与媒体:批
判性观点,远流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163至210页。
39. 汤允一、董素兰、林富美、许莹月合译,David Croteau, Wiliam Hoynes着,媒体/
社会产业,形象,与阅听大众。(Media∕Images ,and Audiences),学富文化事业有限
公司,2002年出版。
40. 黄新生着,媒介批评,五南图书出版公司,84年3版。
41. 曾庆豹,哈伯玛斯,生智出版社,1998年出版。
42. Norman solomon&Martin A.Lee着,杨月荪译,不可靠的消息来源-透视新闻真相,
民国84年6月出版。
43. 温世光,实用传播法规全备,三民书局出版,1984年出版。
44.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三民书局,“民国”88年4月初版。
45. 郑贞铭、林东泰、钟蔚文编着,新闻与传播(下册)国立空中大学印行,“民国”77年出版。
46. 郑瑞城、罗文辉,电视新闻消息来源人物之背景与呈现方式之研究,国科会专题研究
计画1998年。
47. 刘孔中、施俊吉主编,管制革新,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50)
,90年4月出版。
48. 滕淑芬译,E. E. Dennis, D.M. Gillmor & A.H. Ismach编,大众传播媒体的恒久话
题(Enduring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远流出版公司81年出版。
49. 潘家庆着,媒介文化与理论实践,天下文化,出版,1991年5月。
二、论文
1. 王文玲,报纸法律新闻报导研究—从犯罪新闻看报纸审判问题,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
,1986年。
2. 王寓中,贺尔主控意识型态理论与电视媒介分析,—以犯罪新闻报到为例,政大新闻所
硕士论文,1993年。
3. 李佳玟,犯罪、刑事政策与媒体,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87年6月。
4. 张碧华,结构╱个人:影响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及其对新闻产业工会之态度之
相关因素研究-以中国时报自立早报为例,辅仁大学大众传播所硕士论文,1992年。
5. 郭铭松,共和价值作为广电媒体管制基础的功能及其局限—以「第四权理论」的检讨为
例—,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6月。
6. 陈炳宏,我国报导符号真实与客观真实之分析与比较—以联合报及中央日报之犯罪新闻
报导为例,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1988年。
7. 陈韵如,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与受众认知关系之研究—从受众推论看新闻框架之影响,
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1993年。
8. 徐子婷,新闻毁谤之研究,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6月页。
9. 曾剑虹,出版自由与出版业者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81年6月。
10. 郑文婷,内部新闻自由之编辑室规章之研究-以自立报系股权移转事件为出发,“民国”
86年辅仁大学法研所硕士论文。
11. 刘中城,犯罪新闻之报导—以犯罪人人权保障为研究中心—,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
究所硕士论文,84年6月。
12. 喻靖媛,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及新闻处理方式关连性研究,政大新闻所硕士论文
,1994年。
13. 万水平,台北市一般家庭报纸消费行为之研究,“民国”七十七年,台大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三、期刊
1. 王兆鹏,缄默之证据能力,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四期88年10月,50至62页。
2. 石世豪,释字509号解释的法释意分析,法令月刊,51卷10期,912至916页。
3. 石崎正博着,李鸿禧译,国家秘密与国民知的权利,﹍外务省公电泄漏案件,宪政思潮
,42期,1978年,132页。
4. 李念祖,广播电视法修正立法关于接近使用媒体论,法令月刊,46卷2期,1995年,22
页。
5. 李惠宗,爱刺探秘密的记者,月旦法学68期,2001年1月,8至9页。
6. 李惠宗,抗议!报导不公,月旦法学杂志第73期,2001年6月,8至9页。
7. 法治斌,保障言论自由与迟来之正义—评司法院大法官释字509号解释,月旦法学杂志
,第65期,2000年10月号,148至154页。
8. 宋耀明,检警人员可以为了安定人心而向媒体揭露案情吗?,收于犯罪新闻采访报导的
伦理与法律,政大传播学院研究中心,1999年,87、88页。
9. 林子仪,论接近使用权,新闻学研究,第45期,1至23页。
10. 林子仪,新闻自由与毁谤罪—一个严肃的宪法课题,全国律师五月号,35页至39页。
11. 林子仪,信息取得,载「建构健全信息社会之政策与法制研究」,经社法规研究丛书
003,,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经社法规工作小组出版,“民国”七十八年十月,154页。
12. 林天财,从公众论坛的角度解读新闻毁谤罪构成要件—一项以媒体有无详实查证义务
的观察,律师杂志221期,42至47页。
13. 林山田,论毁谤罪,军法专刊,41卷3期,1至4页。及林山田,言论自由与刑法的毁谤
罪,刊于法律人会诊退报案,1994年,102页以下。
14. 林世宗,建构真实恶意法则之言论与新闻自由—请大法官厘清五零九号解释适用之争
议,目击者第32期,2003年1月,17至19页。
15. 林子仪,言论自由导论,台湾宪法之纵剖横切,元照出版社,2002年初版,147至149
页。
16. 林丽云,「新闻自由」的矛盾:论其贡献与局限,千禧法制的回顾与前瞻,传播法律
系列研讨会(八)论文汇编,国立政大传研中心,“民”91年,1至26页。
17. 林佳和,内部新闻自由的几点法学观察,新闻学研究52期,85年1月,3至16页。
18. 林照真,当前台湾近似媒体观察组织的几个盲点,新闻学研究第六十集(1999年),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所。
19. 吕志翔,英美报业采访与自律之研究-中华民国报界之省思,第二届中华民国杰出新
闻人员研究讲﹍得奖人研习考察报告,中华民国新闻评议委员会出版,民国83年出版,154
、155页。
20. 张训嘉,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之名誉权,律师杂志221期,“民国”85年,12至31页。
21. 张嘉尹,内部新闻自由的可能及其界线,台湾本土法学杂志,37期,2002年8月,141
至146页。
22. 张丽卿,搜索与扣押,月旦法学杂志别册(4)刑事法学篇,元照出版社,2002年初版
,241至216页。
23. 张永明译,BverfGE 97, 125 Gegendarstellung und Richtigstellung auf der
Titelseite ,杂志封页上之响应报导文章与更正启事,联邦宪法法院第一庭1998.1.14裁
定,德国联邦宪法判例选辑(九),司法院出版,89年12月,309至346页。
24. 张永明,从我国与德国释宪机关之相关解释与裁判论新闻传播自由之界线与我国新闻
传播之立法,宪法解释之理论与实务第三辑(上册),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
,91年9月出版,193-264。
25. 翁岳生等,信息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研考会,74年,145页以下。
26. 翁晓玲,新闻报导自由与人格权保护,当代公法新论(上),元照出版社,2002年7月
,105至106页。
27. 翁晓玲,性侵害事件中媒体报导权之限制与例外的情形﹍行政法院相关判决之评释,
传播行政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03),行政法学会。
28. 徐秋华,世界各国公视灾难研究﹍以日英美三国公视为例,第十届中华民国杰出新闻
人员研究讲:得奖人研究报告,“中华民国”新闻评议委员会,47页以下。
29. 徐汉斌译,报导自由与美国最高法院之判决,,宪政思潮,62至71页。
30. 许宗力,谈言论自由的几个问题,台湾宪法之纵剖与横切,元照出版社,2002年初版
,245页。
31. 陈春生,司法院大法官解释中关于制度性保障概念意涵之探讨,宪法解释之理论与实
务,第二辑,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48),2000年8月,273至324页。
32. 陈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宪法基本权利之基本理论(上册),三民书局,81年3三版
,129
33. 陈世敏,读者投书:「接近使用权」的实践,新闻学研究第41集,“民国”78年4月,25至46页。
34. 陈耀祥,论广播电视中犯罪事实的报导与人格权保障之冲突﹍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之
雷巴赫裁判为讨论中心,当代公法新论(上),115页至142页。
35. 陈东旭,读者投书之功效及读者满意度追踪调查,1999年中华传播学会论文选集,中
华传播学会发行,2000年6月初版,323至370页。
36. 荆溪人,报业,90年代我国新闻事业,风云论坛出版社,86年3月出版,35至44页。
37. 新闻学研究编辑部,内部新闻自由:专业意识的觉醒,新闻学研究第52期,“民国”85年1月,1页。
38. 詹文凯,公众人物—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界线,律师杂志第221期,“民国”85年。32至41页。
39. 杨汝桩,另类记者的媒体改造经验-兼论内部新闻自由新闻伦理重建,新闻学研究第
52期,民85年1月,83-94。
40. 清水英夫着,李俊增译,报导自由与知的权利,宪政思潮,84期,1988年,70至75页
。
41. 单波,重建新闻客观原理,新闻学研究61期,民国88年10月,247页至258页。
42. 曾虚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新闻自由与自律,台湾学生书局,63年1月初版,至
193至213页。
43. 蔡念中,有线电视,90年代我国新闻事业,风云论坛出版社,86年3月出版,133至146页。
44. 罗文辉,美国毁谤法规:法制、判例及修法提案,新闻学研究第51级,“民国”84年7月,187页。
45. 罗文辉,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政治评论48卷12期,16页,台北1990年12月。
46. 苏蘅,公民v.s.消费者-媒体近用与普及服务,千禧传播法治的回顾与前瞻:传播与
法律系列研讨会(八)论文汇编,政大传研中心,91年出版,111、112页。
47. 苏正平,新闻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新闻学研究第52期,“民国”85年1月,21至34页。
48. 苏蘅,近年来报纸版面内容的 感便与读者市场的迁移,新闻?媒体?面面观:新闻理
论与实务,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主编,“民国”85年初版,1至18页。
49. 罗文辉,美国毁谤法规:判制、判例及修法提案,新闻学研究51期,84年,187至206
页。
四、报章时论
1. 天下杂志,弱智媒体大家一起来误国,2002年4月号,116至117页。
2. 李俊达,不求证媒体滥用新闻自由,台湾日报,91年7月29日。
3. 目击者标编辑部,新闻自由的杀手或提升媒体品质的推手﹍大众传播法该不该定﹖,目
击者29期,2002年7月。
4. 司法改革编辑部,采访线上,司法改革杂志28期,2000年8月,14页。
5. 邱奕嵩,记者祭出查证基本功踢报新闻假象,目击者26期,2002年1月。
6. 孙庆余,媒体弄狗相咬,台湾日报台湾论坛,91年7月12日。
7. 梁任伟,政商利益还在蹂躏选战新闻,目击者,第26期2002年1月,21-27页。
8. 徐如林,这种言论自由不要也罢VCD风波中的媒体角色,目击者26期,2001年1月。
9. 张锦华,媒体监督DIY,大纪元周报,2002年6月13日至6月19日。
10. 陈落薇,新闻媒体自律协会成立,中央日报,2001年,9月11日。
11. 杨玛利,弱智媒体大家一起来误国,天下杂志,2002年四月号。
12. 刘大和,透视媒体的语言魔力,目击者29期,2002年7月。
13. 卢世祥,马不知脸长的无冕王,目击者26期,2001年1月。
14. 电视台决封杀柯四海、董念台﹍东森遭罚一百万居第一,很多「活动」系电视台通知
参与的,台湾日报,91年7月12日。
英文部份
(一)、书籍期刊
1. Altheide,D.L.(1974).Creating Reality :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s.Beverly
Hills,CA:
2. Bell , M.A.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London : Blackwell .(1991)
3. C. Edwin Baker , Human Liberty and Freedom of Speech (1989);C. Edwin
Baker , Advertising and a Democratic Press , 140 U.PA. L. REV. 2097(1992).
4. C.Edwin Baker, Advertising and a democratic Press , 40U.PA.L.REV.2097(1992)
5. Doris A. Graber ,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3).
6. Doris A.Graber ,“Press of Freedom and the General Welfar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86)
7. Edwin Emery, Michael Emery ,The Press and America: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84)p.11.
8. Frank I. Michelman, The Supreme Court, 1985 Term_Foreword : Trace of self_
Government,100 Harv.L.REV.4,44(1986).; Vincent Blasi , The Checking Vincent
Blasi, The checking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 ,
9. Glasser , Theodore L. , Main Currents in Mass Communications,1986.
10. Gillmor, Donald M., Barron,Jerome A.,Simon, Todd F.,&Terry,Herbert A.(
1996)Fundamentals of mass communication law.New York:Wadsworth.P225.
11. Hackett, R. A. (1984).Decline of a Paradigm ?Bias and objectivity in News
Media Stud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 1(3):229-259.
12. Jerome A. Barron , Access to the Press : A New First Amendment Right , 80
HARV. L.REV. 1641(1967).
13. Johnstone , John W. C.(1976).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Newswork , in
Journalism Quarterly ,53(1):5-13.
14. John Lofton , The press as guardian of the First Amend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1),729.
15. Jerome Barron, 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Whom?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ass Medi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
16. Jundy Woo,Juries Libel Awards Are Soaring ,with Several Topping$10
Million , Wall Street Joural,26 August 1992.
17. Letter from James Madison to W.T. Barry ,4 August 1822,written to support
a Kentucky bill to fund public education . Gaillard Hunt , ed.., The Writings
of James Madison ,vol.9(New York :Putnam,1906-1910).103.
18. Lucas A.powe,Jr. ,The fourth Estate , The fourth Estate and constitution :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America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Angeles, 1991.
19. Louis A. Day , Ethic in Media Communication :Cases and Controversies ,
Belmont: Wadsworth , 1991 , P2_3.
20. MacQuail,Denis(1992).Media Performance :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 London: Sage.
21. M.L. Stein ,The Chilling Effect , ,Editor & Publisher ,4 July 1987.
22. McQuail, D.(1995),Media Performance. London:Sage.P51
23. Potter Stewart ,Or of the press,50 Hastings L.J.705(1999.04).
24. Raplphe. L. Holsinger , Jon Paul Dilts. ,Media Law,3rd ed. Times Roman by
ComCom, Inc.p115-123.
25. Randall P. Bezanson , Gilbert Granberg ,and John Soloski ,Libel law and
Press: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 71 Iowa L.Rev.217,October 1985 .
26. See David Lang , The speech and Press Clauses ,23 UCLA L. REV.77(1975),
27. Thomas W. Lippman ,The Washington Post Desk-book on Style,N.Y.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
28.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1977 A.M. BAR FOUND .PRS. J.521, 547(1977)
29. Vincent Blasi, The checking Value in First Amendment Theory , 1977AM.BAR
FOUND.RES.J.541,564Wolfsfeld, G.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550 -556.42.(1991).
30. Wolfsfeld, G.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 Journalism Quarterly 61(3):550 -556.42.(1991).
(二)、判例(按年份)
1. Near V. Minnesota ,283 U.S. 697(1931).
2. Hope v. Hearst Consolidate Publications,294 F. 2d 681(2d Cir.1961)
3. Bantam Books, Inc.V. Sullivan ,372 U.S.58, 70(1963)
4. 380.U.S. 51(1965).
5. Organization for a Better Austin V. Keefe, U.S.(1967).
6. Red Lion Broadcasting Co. v. FCC.395 U.S. 367(1969).
7. Branzburg v. Hayes ,408 U.S. 665(1971) .
8. 403 U.S.713(1971).
9. 408 U.S. 92 (1972).
10. Gertz v. Robert Welch ,Inc.418 U.S.323(1974).
11. Chadadeau v. Utica Observer-Dispatch, 38 N.Y. 2d 196,379 N.Y. S.2d 61,341
N.E.2d 569,1 Med.L.Rptr.1693 (N.Y. 1975).
12. Chadadeau v. Utica Observer-Dispatch, 38 N.Y. 2d 196,379 N.Y. S.2d 61,341
N.E.2d 569,1 Med.L.Rptr.1693 (N.Y. 1975).
13. Carson v. Allied News Co., 529 F.2d 206(7th Cir.1976).
14. 424 U.S. 448 ,96 S. Ct.958,47L.E.2d 154,1,Med .L.Rptr.1665(1976).
15. James v. Gannett C.o., 40 N.Y. 2d 415 (1976).
16. Ryder v. Time, Inc., 557 F2d 824, 2Med.L.Rptr.1221(4th Cir .1976).
17. Buckley v. Littell ,539 F.2d 882,1 Med.L.Rptr. 1762(2d Cir.1976).
18. Steere v. Cupp , 602 P.2d 1267 , 5 Med .L.Rptr.2046(Kan.1979)
19. Franklin v. Lodge 1108,97 Cal. App.3d 915,5 Med. L.Rptr.1977(1979).
20. Hutchinson v. Proxmire,443 U.S. 111,99S.Ct.2675,61 L.Ed.2d 411,5 Med.L.
Rptr.1279(1979).
21. Wolston v.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443 U.S. 157, 99 S.C.t 2701,61 L.Ed.
2d 450,5 Med.L.Rptr.1273(1979).
22. Waldbaum v. Fairchild publications, Inc., 627 F.2d 1287,5 Med. L. Rptr.
2629(D.C.Cir.1980).
23. 453 U.S. 367(1981).
24. Cloyd v. Press, 629 S.W.2d 24,8 Med.L. Rptr. 1589(Tenn.App.1981). l
25. Church of Scientology of California v. Flynn,774 F.3d 694 (9th Cir. 1984).
26. Clark v. Community for Creative Non-violence.446 U.S. 789 .805 (1984).
27. Cooper school of Art v. Plain Dealer ,12 Med. L. Rptr.2283(Ohio Ct.App.
1986).
28. Wiemer v. Rankin ,117 Idaho 566,790P.2d 347, 17 Med.L.Rptr.1753(Idaho
1990).
29. Wiemer v. Rankin ,117 Idaho 566,790P.2d 347, 17 Med.L.Rptr.1753(Idaho
1990).
二、日文部份
1. 奥平康弘,知的权利,岩波书局,1979年出版,66页。
2. 阪本昌成着「表现的自由」,刊于法学教室141号,1992年31页。
出处: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