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作者:杨振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杨振山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于2004年10月19日因病去逝,兹表深切怀念。——编者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谢怀栻研究员不幸仙逝,噩耗传来,使我无比地震惊与悲痛。作为著名的法学家、法律思想家和法学教育家的谢老,他的逝世是我国法学事业的巨大损失;作为良师益友的谢老,他的逝世是无数同仁和学子们的巨大损失。 作为高山仰止的法学大师,谢老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顽强拼搏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一生,是诲人不倦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谢老的博大胸怀、高风亮节、人品学问,在谢老生前已广为传颂。在谢老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和知识分子的风骨,是谢老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遗产。 一、刚直不阿的一生 谢老的一生,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着刚直不阿的人品。在和谢老的长期交往中,他老人家很少谈及个人的历史,从他的偶尔流露中可见一斑。谢老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国民党接收大员被派往台湾,接收台湾省的司法工作,并且作出了台湾省在接收后的第一份民事判决书。处于顺境中的谢老因不同意国民党政府在台湾所实施的某些政策而毅然离开台湾回到大陆。1957年谢老被错划为右派,送往边陲新疆进行劳动改造,一去就是二十余年。谢老说:“二十多年改造,虽然十分艰苦,但却锻炼了我的意志和筋骨。”谢老虽因政策原因而过早地退休了,但在思想上和工作上从没有退休,依然勤奋地从事研究,到院校进行讲学,站在法学研究的最前线。后又因政策的变化,谢老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终身教授,他仍以平常之心淡然处之。 二、执著的法学情结 谢老学贯中西,法学底蕴十分雄厚,又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他深感法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法治的基础理论研究又是重中之重,他认为构建中国的法制大厦,必须使其立足于坚实的科学理论之上。为此,要努力发现法律的规律,我们当然要借鉴一切优秀的法律文化,但是一定要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真正学到手,不能只懂皮毛,切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教训;我们更要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使之不断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谢老经常以锐利的目光审视我国的现行立法和法学研究中的问题,常常提出振聋发聩的法学命题,震撼着学子们的心扉。 三、 寄希望于青年一代 谢老殷切地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对青年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在《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上,谢老发表了一篇论文:《合同法的统一是我国民法立法工作的一个大进步》,一方面指出:“今后要制定民法典,即使到下一个世纪初,我国仍然缺乏当年(19世纪末)德国制定民法典时那样深厚的民法理论基础和立法经验、那样雄厚的力量”,其本意当然是号召我国青年学者向一个更高目标奋进;另一方面又指出:“但是,我们现在积蓄起来的一大批新生力量却更有勇气,更有锐气。他们必将比当年德国制定民法典时的一大批学识高深却思想保守的教授们创造出更大的成绩来”,对新生力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信任和鼓励。我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幸多次聆听谢老的授课,特别是听谢老在我校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的精辟提问及对问题一针见血的分析,极受教益。谢老对学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我校的博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多得谢老的指点和不倦的教诲,谢老对优秀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对一些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也给予了中肯的批评,师生们都对谢老严谨的治学态度怀着崇高的尊敬。 四、温良君子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谢老对自己从不宣扬,总是低调处理,从不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恼怒。谦虚的美德使谢老积聚了更加雄厚的法学基础和理念,但他一直以非常冷静的心态对待各种社会现实和对待自己。像谢老这样的国宝级法学大师,在中国是并不多见的,然而谢老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介布衣。确实,谢老既没有在政府任过何职,也没有在学术团体任过何职,但是,谢老却被公认为学界的领袖之一。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人品和学术思想将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敬爱的谢老,安息吧。我们一定为实现你的遗愿,为中国法治的昌盛,为中华盛世的发展努力奋斗! (2003年5月) 出处:《谢怀栻先生纪念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
240331
原作者:杨振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杨振山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于2004年10月19日因病去逝,兹表深切怀念。——编者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谢怀栻研究员不幸仙逝,噩耗传来,使我无比地震惊与悲痛。作为著名的法学家、法律思想家和法学教育家的谢老,他的逝世是我国法学事业的巨大损失;作为良师益友的谢老,他的逝世是无数同仁和学子们的巨大损失。
作为高山仰止的法学大师,谢老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顽强拼搏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一生,是诲人不倦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谢老的博大胸怀、高风亮节、人品学问,在谢老生前已广为传颂。在谢老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和知识分子的风骨,是谢老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遗产。
一、刚直不阿的一生
谢老的一生,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着刚直不阿的人品。在和谢老的长期交往中,他老人家很少谈及个人的历史,从他的偶尔流露中可见一斑。谢老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国民党接收大员被派往台湾,接收台湾省的司法工作,并且作出了台湾省在接收后的第一份民事判决书。处于顺境中的谢老因不同意国民党政府在台湾所实施的某些政策而毅然离开台湾回到大陆。1957年谢老被错划为右派,送往边陲新疆进行劳动改造,一去就是二十余年。谢老说:“二十多年改造,虽然十分艰苦,但却锻炼了我的意志和筋骨。”谢老虽因政策原因而过早地退休了,但在思想上和工作上从没有退休,依然勤奋地从事研究,到院校进行讲学,站在法学研究的最前线。后又因政策的变化,谢老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终身教授,他仍以平常之心淡然处之。
二、执著的法学情结
谢老学贯中西,法学底蕴十分雄厚,又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他深感法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法治的基础理论研究又是重中之重,他认为构建中国的法制大厦,必须使其立足于坚实的科学理论之上。为此,要努力发现法律的规律,我们当然要借鉴一切优秀的法律文化,但是一定要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真正学到手,不能只懂皮毛,切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教训;我们更要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使之不断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谢老经常以锐利的目光审视我国的现行立法和法学研究中的问题,常常提出振聋发聩的法学命题,震撼着学子们的心扉。
三、 寄希望于青年一代
谢老殷切地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对青年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在《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上,谢老发表了一篇论文:《合同法的统一是我国民法立法工作的一个大进步》,一方面指出:“今后要制定民法典,即使到下一个世纪初,我国仍然缺乏当年(19世纪末)德国制定民法典时那样深厚的民法理论基础和立法经验、那样雄厚的力量”,其本意当然是号召我国青年学者向一个更高目标奋进;另一方面又指出:“但是,我们现在积蓄起来的一大批新生力量却更有勇气,更有锐气。他们必将比当年德国制定民法典时的一大批学识高深却思想保守的教授们创造出更大的成绩来”,对新生力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信任和鼓励。我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幸多次聆听谢老的授课,特别是听谢老在我校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上的精辟提问及对问题一针见血的分析,极受教益。谢老对学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我校的博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多得谢老的指点和不倦的教诲,谢老对优秀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对一些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也给予了中肯的批评,师生们都对谢老严谨的治学态度怀着崇高的尊敬。
四、温良君子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谢老对自己从不宣扬,总是低调处理,从不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恼怒。谦虚的美德使谢老积聚了更加雄厚的法学基础和理念,但他一直以非常冷静的心态对待各种社会现实和对待自己。像谢老这样的国宝级法学大师,在中国是并不多见的,然而谢老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介布衣。确实,谢老既没有在政府任过何职,也没有在学术团体任过何职,但是,谢老却被公认为学界的领袖之一。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人品和学术思想将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敬爱的谢老,安息吧。我们一定为实现你的遗愿,为中国法治的昌盛,为中华盛世的发展努力奋斗!
(2003年5月)
出处:《谢怀栻先生纪念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