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快捷导航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专题
专题
法规树
法条
案例
裁判
文书
法文
本版
全局
用户
法律专题
法律资讯
法律数据
法律实务
法律资源
法律社区
婚姻
合同
刑事
法规树
个人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
法律要闻
热点案件
立法动态
法律时评
法律法规
部委规章
司法解释
地方规定
地方司法
裁判文书
法学理论
实务文章
业务指引
解读释义
案例分析
法律文书
法律风险
法学教程
法律工具
考试资料
疑难研究
法律群组
律师
律师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团
律团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所
律所
综合所
特色所
精专所
工作者
工作者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服务所
服务所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团队
专业团队
特色型
精专型
综合型
专业机构
专业机构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辅助机构
辅助机构
鉴定
评估
税务
会计
版块
›
法律实务
›
解读释义
›
查看内容
发新帖
专题
警惕破产制度设计中的腐败黑洞
2014-9-24 22:56:04
[db:作者]
法尊
编辑地区
×
编辑地区
地区:
请选择
安徽省
北京市
福建省
甘肃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海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黑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上海市
四川省
天津市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
浙江省
重庆市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发布者
电梯直达
0
480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近日,深圳中院一名副院长、三名庭长、一名退休法官先后被双规或逮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耐人寻味的是,这几位法官都曾在破产庭工作过,而破产庭的三任庭长是悉数落马。据有关媒体披露的消息,这些法官落马与其曾经审理的破产案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新京报》11月7日)
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权钱交易始终暗流涌动,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权力不受制约,而体现在法官腐败的实例中,则是自由裁量权的误用、滥用和私用。破产庭三任庭长悉数落马并不是偶然的事件,与破产制度设计中的“腐败黑洞”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应当再次明确这样一个理念:破产是市场主体合法、顺利退出市场的权利,而非有关部门或机构恩赐的“资格”。市场经济是残酷的竞争经济,市场如战场,没有常胜的将军,对于技术落后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如果没有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势必降低资产的利用效率。对于已经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来说,不对其进行破产宣告,无疑是容忍其继续浪费社会资源。因此破产制度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亏损企业,确保这些企业顺利退出市场。
但在原先的制度设计中,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却是不同的。对国有企业采取的政策性破产,待遇更加优厚,条件更加诱人。更重要的是,一些以破产为名的“改制”,往往成为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的遮羞布。正因为政策性破产的“与众不同”,不少亏损的国有企业都想搭上这班船,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政策性破产有了名额的限制,而这些宝贵的名额,正是掌握在破产庭法官的手中。退出市场的权利被人为演化成有限的“资格”或“名额”,造就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这就是破产制度设计中的第一个“腐败黑洞”。
其次,应当高度关注破产清算组和破产管理人这个特殊的群体。1986年的企业破产法规定,清算组成员由法院从企业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专业人员中指定,清算组组长由法院在清算组成员中指定。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债权人会议对清算组很难行使监督权,从而使整个清算过程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即使清算组行为不当,造成破产财产损失、破产成本过高等等,债权人或投资者很难追究清算组的责任。
破产清算组这样一个“法力无边”的角色,唯一需要搞好关系的对象就是破产庭的法官,因为自己的饭碗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让不让你参与破产案件,担任破产清算组成员,直接决定了你的收益。老破产法中的破产清算组也好,新破产法中的破产管理人也罢,既不是债权人的代言人,也不是债务人的掘墓者,更不是法院的附庸,而应当是独立、自主、对破产财团负责的职业群体。而现实中这种角色上的错位,使得不少破产清算组成为独立的利益群体,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沦为法官忠实的附庸和牟利的工具。这就是破产制度设计中的第二个“腐败黑洞”。
如果要细究起来,这样的“腐败黑洞”还能列举出更多。原因何在?就是破产程序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而对其所进行的约束太少,监督太乏力。新企业破产法实施在即,期待最高法院在起草破产管理人指定办法等司法解释时,能够充分分析深圳中院三任破产庭庭长落马后的制度原因,防止“腐败黑洞”阴魂不散。
中国青年报
240
331
新划词创建
确定
近日,深圳中院一名副院长、三名庭长、一名退休法官先后被双规或逮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耐人寻味的是,这几位法官都曾在破产庭工作过,而破产庭的三任庭长是悉数落马。据有关媒体披露的消息,这些法官落马与其曾经审理的破产案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新京报》11月7日)
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权钱交易始终暗流涌动,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权力不受制约,而体现在法官腐败的实例中,则是自由裁量权的误用、滥用和私用。破产庭三任庭长悉数落马并不是偶然的事件,与破产制度设计中的“腐败黑洞”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应当再次明确这样一个理念:破产是市场主体合法、顺利退出市场的权利,而非有关部门或机构恩赐的“资格”。市场经济是残酷的竞争经济,市场如战场,没有常胜的将军,对于技术落后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如果没有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势必降低资产的利用效率。对于已经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来说,不对其进行破产宣告,无疑是容忍其继续浪费社会资源。因此破产制度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亏损企业,确保这些企业顺利退出市场。
但在原先的制度设计中,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却是不同的。对国有企业采取的政策性破产,待遇更加优厚,条件更加诱人。更重要的是,一些以破产为名的“改制”,往往成为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的遮羞布。正因为政策性破产的“与众不同”,不少亏损的国有企业都想搭上这班船,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政策性破产有了名额的限制,而这些宝贵的名额,正是掌握在破产庭法官的手中。退出市场的权利被人为演化成有限的“资格”或“名额”,造就了权力寻租的空间,这就是破产制度设计中的第一个“腐败黑洞”。
其次,应当高度关注破产清算组和破产管理人这个特殊的群体。1986年的企业破产法规定,清算组成员由法院从企业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专业人员中指定,清算组组长由法院在清算组成员中指定。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债权人会议对清算组很难行使监督权,从而使整个清算过程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即使清算组行为不当,造成破产财产损失、破产成本过高等等,债权人或投资者很难追究清算组的责任。
破产清算组这样一个“法力无边”的角色,唯一需要搞好关系的对象就是破产庭的法官,因为自己的饭碗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让不让你参与破产案件,担任破产清算组成员,直接决定了你的收益。老破产法中的破产清算组也好,新破产法中的破产管理人也罢,既不是债权人的代言人,也不是债务人的掘墓者,更不是法院的附庸,而应当是独立、自主、对破产财团负责的职业群体。而现实中这种角色上的错位,使得不少破产清算组成为独立的利益群体,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沦为法官忠实的附庸和牟利的工具。这就是破产制度设计中的第二个“腐败黑洞”。
如果要细究起来,这样的“腐败黑洞”还能列举出更多。原因何在?就是破产程序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而对其所进行的约束太少,监督太乏力。新企业破产法实施在即,期待最高法院在起草破产管理人指定办法等司法解释时,能够充分分析深圳中院三任破产庭庭长落马后的制度原因,防止“腐败黑洞”阴魂不散。
中国青年报
创建新划词:
自动
更新划词缓存
创建新专题 -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举报
回复
浏览过的版块
法律法规
司法解释
考试资料
部委规章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