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95年自动钢琴(player piano rolls)的发明为标志,唱片产业在实现音乐作品利用方式创新的同时,也对音乐作品出版者以乐谱发行为主的商业模式带来消极影响。出版者试图将自动钢琴中记录音乐的纸卷视为对音乐作品的复制,借此把唱片产业主体纳入授权许可范围。同时,自动钢琴生产者内部也存在矛盾,部分自动钢琴生产者当时反对将录制音乐纳人复制权的理由,并非拒绝与出版者分享收益,而是害怕其他已经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的自动钢琴生产者形成垄断。虽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驳回了出版者的请求,但随后立法者出于保护出版者商业模式的考虑,仍以复制权涵盖制作录音制品的“机械复制”,奠定了音乐产业中出版者与录音制品制作者的地位。为调和录音制品制作者与出版者之间以及录音制作者内部的利益冲突,立法者通过强制许可,允许他人在满足法定条件时直接录制音乐作品,以协调录音制作者加人音乐产业后出版产业与唱片产业商业模式的关系。从产业主体地位看,强制许可维持了出版者的商业模式,以确保出版者收益为首要目标,认定出版者控制的音乐作品著作权是唱片产业得以运作的源头;从权利配置方式看,强制许可以法定条件取代了著作权人对许可条件的决定权,相当于将复制权与发行权弱化为非排他性的报酬请求权,限制了出版者和特定录音制作者对内容的垄断。这一立法经验在此后调整唱片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矛盾时,也被一再采用。1995年通过的录音制品数字表演权法案(DPRA),将强制许可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在网络环境下的部分传播方式。这样,既使得音乐作品出版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从网络市场中获取收益,以弥补网络对实体唱片发行造成的影响;又保留了音乐作品出版者与录音制品制作者的妥协方案,并试图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纳人到这一妥协范围中。然而,上述许可范围的扩张,也加剧了音乐著作权许可在交易成本上的劣势,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数字音乐时,不得不面临一个更为复杂和分散的权利体系。
音乐著作权许可模式转型成功与否,既关乎音乐产业的未来,也会影响整个著作权许可制度改革的方向。而音乐产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须以许可模式与新兴商业模式的契合为前提。前网络时代的授权许可及其衍生的许可模式之所以无以为继,原因在于既有许可模式与互联网产业主体的商业模式无法兼容。而许可模式的成功转型,需要传统音乐产业主体与互联网产业主体的合作。因此,区分设计“音乐著作权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使用者”三方之间的许可模式,首先通过集中许可的扩大适用和一站式集体管理组织的构建,维系音乐著作权人所需的许可效率;其次通过允许网络服务提供者创制集体管理组织和选择许可模式,实现传播效率的提高,最终保证各方能够在不损害核心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借助许可模式的转型实现音乐作品效用的最大化。 注释: 悲观者认为,传统的音乐产业“行将就木”,实体音乐唱片销量不但以每年20%的速度萎缩,而且至今无法找到有效解决网络非法音乐下载的办法。See A1 Kohn & Bob Kohn, Kokn on Music Licensing 4th ed.,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2010, p.4. 从传统音乐产业看,2012年百代唱片被分割出售,全球主要唱片公司仅剩索尼、环球和华纳5家,2013年全球最大的唱片 零售连锁企业HMV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实体唱片发行的没落不可逆转。相比之下,以苹果公司iTunes在线音乐商店为代表的数字音乐发行,则大幅提髙了数字音乐在音乐产业整体收益中的比例。 See Cary Shemran. "Discussion Draft of the Section 115 Reform Act (SIRA)of 2006: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 on Courts, the Interne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H. Comm. on the Judiciary", 109th Cong(2006), 美国版权局官网http://www. copyright. gov/docs/regsta1051606. Html, 2013年4月12日访问。 近期的修法文献,See Marybeth Peters, "The Performance Rights Act and Parity among Music Delivery Platforms, Hearing Before the S. Comm. on the Judiciary", 111th Cong(2009), 载美国版权局官网http://www.copyright.gov/docs/regstat070509. html, 2013年4月12日访问:以及美国商务部互联网政策工作组(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et Policy Task Force)于2013年发布的政策报告”Copyright Polic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载美国商务部官网http://www. uspto. gov/news/publications/copyrightgreenpaper.pdf, 2013年9月30日访问。 参见熊琦:《著作权许可的私人创制与法定安排》,《政法沦坛》2012年第6期,第94页;张维:《准误解了音乐作品法定许可》,载《法制日报》,2012年4月26日。 See Paul Goldstein, Copyright's Highway: From Gutenberg to the Celestial Jukebox, revised edi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See White-Smith Music Publishing Co. v. Apollo Co.,2009 U. S. 1 (1908). See J. T. McCarthy, McCarthy' Desk Encyclopedia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2nd ed., St. Arlington: Bureau of National A flairs, 1995, p. 267. 代表性判例,See Herbert v. Shanley Co., 242 U. S. 591(1917). See Herman Finkelstein, “Public Performance Rights in Music and Performance Rights Societies", in 7 copyright problems analyzed, revised edition, California: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1961, p. 8. See M. Witmark & Sons v. L Bamberger & Co. ,291 K. 776(I). N. J. 1923). See Lionel S. Sobel, "The Music Business and The Sherman Act: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Blanket Licensing”, 3 Loyola of Los Angeles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1983), pp. 9 - 14. 这方面的典型判例,See 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239 F. 3d 1004(9th Cir. 2000); Metro Goldwyn Mayeretal. v. Groksteretal., C.D. Cal., No.01-C-8541 SVW, (2001).我国同类案件的代表,可参见“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北京市商级人民法院 (2007)高民终字1184号民事判决书]等. See A1 Kohn & Bob Kohn, Kohn on Music Licensing, 4th ed., New York: Woltera Kluwer, 2010, p. 46. See Marybeth Peters, "Music Licensing Reform: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S. Comm. On the Judiciary", 109th Cong{2005),载美国版权局官网 http://www. copyright. gov/docs/regstat062105. Html, 2013 年4月17日访问。 See Lydia Pallas Loren, "Untangling the Web of Music Copyrights", 53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2003), p. 681. See Skyla Mitchell, "Reforming Section 115: Escape from the Byzantine World of Mechanical Licensing". 24 Cardozo arts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2007), p. 1262. 参见注。 参见注。 组成DiMA的产业主体,是以微软、苹果和亚马逊为代表的网络内者服务提供者,因此只能说明部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诉求.并不代表其他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都赞同前者参与的法案。 See S6veriue Dusollerr, "Sharing Access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rough Private Ordering", 82 Chicago-Kent Law Review (2007), pp. 1396 -1398. See Edward Lee, "Warming Up to User-Generated Content", 2008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08). pp. 1499 - 1500. 参见注。 See Jessica Wang, "A Brave New Step: Why The Music Industry Should Follow The Hulu Model", 51 Idea 511(2011), p. 527. 例如以社交网络模式推广的"百度音乐"等一系列在线数字音乐服务提供者,即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弥补用户免费卞载数字音乐产生的费用。 例如“百度音乐服务协议”在免费向用户提供不受技术措施保护的数字录音制品的前提下,要求用户将使用方式限于“个人和非商业、娱乐用途”;而苹果公司的iTunes在线音乐商店则要求用户以每首0.99美元的价格下载。 出处:《法学家》2014年第1期
以1895年自动钢琴(player piano rolls)的发明为标志,唱片产业在实现音乐作品利用方式创新的同时,也对音乐作品出版者以乐谱发行为主的商业模式带来消极影响。出版者试图将自动钢琴中记录音乐的纸卷视为对音乐作品的复制,借此把唱片产业主体纳入授权许可范围。同时,自动钢琴生产者内部也存在矛盾,部分自动钢琴生产者当时反对将录制音乐纳人复制权的理由,并非拒绝与出版者分享收益,而是害怕其他已经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的自动钢琴生产者形成垄断。虽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驳回了出版者的请求,但随后立法者出于保护出版者商业模式的考虑,仍以复制权涵盖制作录音制品的“机械复制”,奠定了音乐产业中出版者与录音制品制作者的地位。为调和录音制品制作者与出版者之间以及录音制作者内部的利益冲突,立法者通过强制许可,允许他人在满足法定条件时直接录制音乐作品,以协调录音制作者加人音乐产业后出版产业与唱片产业商业模式的关系。从产业主体地位看,强制许可维持了出版者的商业模式,以确保出版者收益为首要目标,认定出版者控制的音乐作品著作权是唱片产业得以运作的源头;从权利配置方式看,强制许可以法定条件取代了著作权人对许可条件的决定权,相当于将复制权与发行权弱化为非排他性的报酬请求权,限制了出版者和特定录音制作者对内容的垄断。这一立法经验在此后调整唱片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矛盾时,也被一再采用。1995年通过的录音制品数字表演权法案(DPRA),将强制许可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在网络环境下的部分传播方式。这样,既使得音乐作品出版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从网络市场中获取收益,以弥补网络对实体唱片发行造成的影响;又保留了音乐作品出版者与录音制品制作者的妥协方案,并试图将网络服务提供者纳人到这一妥协范围中。然而,上述许可范围的扩张,也加剧了音乐著作权许可在交易成本上的劣势,使用者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数字音乐时,不得不面临一个更为复杂和分散的权利体系。
音乐著作权许可模式转型成功与否,既关乎音乐产业的未来,也会影响整个著作权许可制度改革的方向。而音乐产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须以许可模式与新兴商业模式的契合为前提。前网络时代的授权许可及其衍生的许可模式之所以无以为继,原因在于既有许可模式与互联网产业主体的商业模式无法兼容。而许可模式的成功转型,需要传统音乐产业主体与互联网产业主体的合作。因此,区分设计“音乐著作权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使用者”三方之间的许可模式,首先通过集中许可的扩大适用和一站式集体管理组织的构建,维系音乐著作权人所需的许可效率;其次通过允许网络服务提供者创制集体管理组织和选择许可模式,实现传播效率的提高,最终保证各方能够在不损害核心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借助许可模式的转型实现音乐作品效用的最大化。
注释:
悲观者认为,传统的音乐产业“行将就木”,实体音乐唱片销量不但以每年20%的速度萎缩,而且至今无法找到有效解决网络非法音乐下载的办法。See A1 Kohn & Bob Kohn, Kokn on Music Licensing 4th ed., New York: Wolters Kluwer, 2010, p.4.
从传统音乐产业看,2012年百代唱片被分割出售,全球主要唱片公司仅剩索尼、环球和华纳5家,2013年全球最大的唱片 零售连锁企业HMV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实体唱片发行的没落不可逆转。相比之下,以苹果公司iTunes在线音乐商店为代表的数字音乐发行,则大幅提髙了数字音乐在音乐产业整体收益中的比例。
See Cary Shemran. "Discussion Draft of the Section 115 Reform Act (SIRA)of 2006: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 on Courts, the Interne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H. Comm. on the Judiciary", 109th Cong(2006), 美国版权局官网http://www. copyright. gov/docs/regsta1051606. Html, 2013年4月12日访问。
近期的修法文献,See Marybeth Peters, "The Performance Rights Act and Parity among Music Delivery Platforms, Hearing Before the S. Comm. on the Judiciary", 111th Cong(2009), 载美国版权局官网http://www.copyright.gov/docs/regstat070509. html, 2013年4月12日访问:以及美国商务部互联网政策工作组(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et Policy Task Force)于2013年发布的政策报告”Copyright Policy.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载美国商务部官网http://www. uspto. gov/news/publications/copyrightgreenpaper.pdf, 2013年9月30日访问。
参见熊琦:《著作权许可的私人创制与法定安排》,《政法沦坛》2012年第6期,第94页;张维:《准误解了音乐作品法定许可》,载《法制日报》,2012年4月26日。
See Paul Goldstein, Copyright's Highway: From Gutenberg to the Celestial Jukebox, revised edi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See White-Smith Music Publishing Co. v. Apollo Co.,2009 U. S. 1 (1908).
See J. T. McCarthy, McCarthy' Desk Encyclopedia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2nd ed., St. Arlington: Bureau of National A flairs, 1995, p. 267.
代表性判例,See Herbert v. Shanley Co., 242 U. S. 591(1917).
See Herman Finkelstein, “Public Performance Rights in Music and Performance Rights Societies", in 7 copyright problems analyzed, revised edition, California: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1961, p. 8.
See M. Witmark & Sons v. L Bamberger & Co. ,291 K. 776(I). N. J. 1923).
See Lionel S. Sobel, "The Music Business and The Sherman Act: An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Blanket Licensing”, 3 Loyola of Los Angeles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1983), pp. 9 - 14.
这方面的典型判例,See A&M Records, Inc. v. Napster, Inc. 239 F. 3d 1004(9th Cir. 2000); Metro Goldwyn Mayeretal. v. Groksteretal., C.D. Cal., No.01-C-8541 SVW, (2001).我国同类案件的代表,可参见“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北京市商级人民法院 (2007)高民终字1184号民事判决书]等.
See A1 Kohn & Bob Kohn, Kohn on Music Licensing, 4th ed., New York: Woltera Kluwer, 2010, p. 46.
See Marybeth Peters, "Music Licensing Reform: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the S. Comm. On the Judiciary", 109th Cong{2005),载美国版权局官网 http://www. copyright. gov/docs/regstat062105. Html, 2013 年4月17日访问。
See Lydia Pallas Loren, "Untangling the Web of Music Copyrights", 53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2003), p. 681.
See Skyla Mitchell, "Reforming Section 115: Escape from the Byzantine World of Mechanical Licensing". 24 Cardozo arts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2007), p. 1262.
参见注。
参见注。
组成DiMA的产业主体,是以微软、苹果和亚马逊为代表的网络内者服务提供者,因此只能说明部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诉求.并不代表其他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都赞同前者参与的法案。
See S6veriue Dusollerr, "Sharing Access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rough Private Ordering", 82 Chicago-Kent Law Review (2007), pp. 1396 -1398.
See Edward Lee, "Warming Up to User-Generated Content", 2008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08). pp. 1499 - 1500.
参见注。
See Jessica Wang, "A Brave New Step: Why The Music Industry Should Follow The Hulu Model", 51 Idea 511(2011), p. 527.
例如以社交网络模式推广的"百度音乐"等一系列在线数字音乐服务提供者,即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弥补用户免费卞载数字音乐产生的费用。
例如“百度音乐服务协议”在免费向用户提供不受技术措施保护的数字录音制品的前提下,要求用户将使用方式限于“个人和非商业、娱乐用途”;而苹果公司的iTunes在线音乐商店则要求用户以每首0.99美元的价格下载。 出处:《法学家》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