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读刘练军博士《法治的谜面》一书是在病中的午后,卧榻上忍着背痛,展卷而阅、不忍释手。熟悉法学界些许掌故的人应都晓得,练军博士对中国司法的关注已经有些年头了,其学术成就已初具气象、堪为“司法研究专业户”,而这本随笔集可谓其规范化学术作业之余遐思笔耕的副产品,其2013年出版的《司法要论》一书一度曾跃居到畅销书榜之中,据说在法学界尤其是司法工作者那里激起不少的涟漪,该书内中不乏针对近十年来我国司法各种怪现象颇有见地的学术潜思、反思和深思,的确也引发了学界不少的“震动”。接续这余震的波力,想来《法治的谜面》一书自然会激发不少法学“槛内人”抑或“槛外人”的连带性好奇和合理性期待。 一本书,是否引人入胜,端赖三大要素,一是名目,包括书名和文章题目,其要义在取名能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奇效;二是思想,能发人所想发而未能发之妙论,方有拍案惊奇之效;三是文笔,古人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法之妙在于分寸拿捏,文质彬彬方为高论。 以此三要素观之,练军博士的这本书可堪上品。 比如,练军博士的书名就大有说头、暗藏“刀锋”。大家都知道,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年(2008-2013),中国的法治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波诡云谲,谜局处处,每每让吾辈法律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法治的谜面”,正可谓此一局面的剀切概括,行走在转型中国的法治化大道上,当然有不少的“谜语”需要寻找答案。再看文集的编辑体例,共分十辑,暗合了对中国法治五年的切近观察之时间观,文章题目则多系带有资深出版编辑巧妙运思的痕迹,也可满足“标题党”们的快餐式阅读。这名目和语词的精巧,的确有不少的吸引力。 然则,如果被颇具水准的题目所迷醉,马上判定该书也许“中看不中用”、而以为文章内容许是“花拳绣腿”或“阳春白雪”之词那就错了。通读练军博士的文章,有不少发人幽思的灵动文字,也多有让人血脉贲张的“金刚怒目”之作。真如是书林来梵教授序言题目所寓:“读,这些文字里深埋的火种”,的确,文字是有活性的、也是有生命的,伴随着活性化的文字,读者也会时而激越、时而忧愁、时而暴怒、时而沉思。这样的文字,感情与理智交织着,方能引来共鸣。 沿着这条线索往下,我们要去挖掘《法治的谜面》里埋着哪些“火种”。窃以为,作为法学随笔集,它除了文字上的轻快艺术化、读来亲切松活以外,其文字必要承载一定的思想、观念乃至理论,起码要有思想的灵光一闪,让人读来时不时要拍案或拍腿,才可称之为上佳学术随笔。亦即,与文学作品以故事“潜伏”思想之期许不同,学术随笔就是“思想的故事”。 是故,火种者,书中所埋思想也。 一个学术著述作者呈现思想无外乎两个层次,一是要呈现思想者以何种理念去思考问题、观察社会、分析现象,即学者之“价值与立场”;再是以某种价值立场指引下对各种社会现象所持的某些看法,即学者之“思想与观点”。练军博士《法治的谜面》一书的价值立场和思想观点,要而言之,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诚而严肃的观察和思考法治。这种真诚有时候甚而到了让阅读其文字的人们觉得不敢随意玩笑的程度,虽然生活中练军式的幽默俯拾可见;这种严肃有时候偶尔会让吾辈错觉,其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是否过于苛责、甚或刻薄?试举一二例:在“不要随便拿司法开涮”一文中,作者就表达了对“司法统一”简单理解的批判和对“同案同判”原则的深入反思。这便让吾辈“吐了舌头”,哎,我们何尝不是经常把“羽戈式批判”经常挂在嘴上呢。再比如,方韩大战,作者就直言不讳的指出,依靠司法来搞清楚“代笔”的真相无异于缘木求鱼、几无可能。其对代笔从法律人角度的评判无疑是当头棒喝那些试图以为法律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律万能主义者”们,不要让法律、司法承载其不能承载之重。 第二,独立而理性的研判和阐述司法。如今的学界,充斥着各种“人云亦云”或“颠三倒四”的所谓专家,有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借以迎合当权者或群氓的学术投机客;有的则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想混水摸鱼忽悠公众的伪公知。对于此类人,我们真的要祭出练军式叙事:“公知靠得住,母猪爬上树”,之于鱼龙混杂、熙来攘往的学术掮客们,即使“母猪能上树”、他们也一样靠不住。在学界行走,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来容易、做来至难。有时候,非不愿也、实不能也。众人皆醉吾独醒、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不惟仅有那份志气就行了,还需要有那份才情和学养才行。 以此观之,练军兄对司法专题的思考和耕耘,已具专业段位级之气象,这种独立、理性和专业之展现,从各种司法怪现象之独特分析视角上可窥一斑。比如,法官不判案好著述、人们通常会拿波斯纳对比说事,作者则一语点破,他们那些书籍多为其判决的副产品而已,与当下中国法官的“著书立说”不具可比性;再比如,针对易中天的法官积德论,作者从立法与司法关系角度阐述,恶法之恶德、实非法官所应改变,要旨在捍卫司法权威;又比如,当不少人为死磕律师鼓与呼时,作者富有洞见的指出:律师不应和法官死磕,司法权不被尊重一定是包括律师在内的法律共同体的共同悲剧,诸如此类。有些问题,单从题目上就可发现作者视角有与众不同之处,比如“陪审门槛:有读写能力即可”、“司法判决是一种公共产品”、“司法与政府:距离产生美”、“律师亦凡人”、“别让课题动了学术的奶酪”等等。 这种视角之独特,如若仅为标新立异、眼球效益,那显然是不妥当的。要旨在于,作为法律人,对待法治尤其是对待司法要持一个什么立场?毋庸讳言,观察中国的法治情状,的确有一个时空维度的问题。比如,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年(1998-2008)间,可谓司法改革的“黄金十年”,在以肖扬为院长的法院系统试图“追求司法权本相、追求法治常识”的让法律人有所共鸣的改革之后,中国司法引来了“混沌的五年”(2008-2013),这五年以王胜俊院长所主持的各种让法学界匪夷所思的改革为引子,人们有某种顺流变逆流之感,比如,奉扬司法维稳重于维权;再比如,司法大调解的引入;甚至所谓司法要实现三个满意做法的推行,这都出离了司法权的本性、而异化了在我国当下本就不太纯粹且权威的司法活动,使司法公信力降至冰点。 恰巧,练军博士的多篇文字都撰写于这五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真正富有反思精神的法律人,尤其是对司法的理念机理、作业规程和制约力量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持一种质疑、批判乃至谴责的立场是再允当不过的了,这可谓是学者的担当。学者的天职是批判,但学者并非一直一味的批判,顺流时学者的建构更多、逆流时学者的批判更多。这也是练军式焦灼的时代因由,其实,这种焦灼何止是练军博士一人呢。 第三,入世与出世并重的知识分子情怀。有一次练军博士曾言:许章润教授在《法治的谜面》一书序言中将其归入“现代中国第六代法学家”之列,他不想“笑纳”此归类。学友们以为其谦虚,刘兄道:“并非谦虚,实为不愿与当下的大多数所谓青年法学家为伍耳。”的确,作为一个有着自我期许的法律学人、尤其是宪法学人,是难以进入当下的所谓主流青年法学群体的。守着清苦的宪法学,看着身边长袖善舞、蝇营狗苟者的学术运作,其实,不在圈子倒是一种清醒自持的表现。 学者们会不会集体堕落,正像当初高全喜教授某次演讲的主题所言“人民也会腐化堕落”一样,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了。时下,吾辈也许难以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出离世俗且勇于“肩起时代的闸门”,但,作为学者,左手学术专论、右手学术随笔,一边躲在书斋里皓首穷经、一边报章上嬉笑怒骂,游走于入世与出世之间、往返于书斋与学堂(林来梵教授博客签名语),既与时局保持距离、又非不食人间烟火,起码是较为积极的为学为人之态度吧。通观练军博士的多种文字,笔者即有此感觉。其实,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必然也有若干不被“大染缸”所漂洗过的,他们才可值得称之为真正本源意义上的“公知”。效法先贤和近人,从他人的文字中阅读到立世处事的道理,这书才读出了味道。对于捧出这些文字的作者们,他们所呕心沥血的呈现,也无非为寻找这种类型的共识与知音罢了。 “用文字打败时间”,这是作家冯唐的自况。一个人的思想往往是碎片化的,同时,碎片化的思想往往需要书面叙事的诱发,当中夜、挑灯、拥卷时,在阅读他人文字中,作为读者的诸君,难道没有某种时空的错觉:历史扑面而来、人物次第登场。尤其是当读着友人的文字,更加有某种共生共心的通感,觉得自己曾伴随着这些文字的诞生、也伴随着文字主人的人生那一段旅程,那份只有在午夜时刻才有的静谧惬意,很难用文字来淋漓呈现,好在有朋友记载着我们“这一群”共同的记忆,那就去阅读它吧,因为阅读也是一种别样的创作。 身心康泰后,甚少有时间翻阅类似于《法治的谜面》这轻快的文字,但,记下那卧读的点滴,真正有“痛并快乐着”的体悟。 该书评删减版发表于《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5267 |
240331
读刘练军博士《法治的谜面》一书是在病中的午后,卧榻上忍着背痛,展卷而阅、不忍释手。熟悉法学界些许掌故的人应都晓得,练军博士对中国司法的关注已经有些年头了,其学术成就已初具气象、堪为“司法研究专业户”,而这本随笔集可谓其规范化学术作业之余遐思笔耕的副产品,其2013年出版的《司法要论》一书一度曾跃居到畅销书榜之中,据说在法学界尤其是司法工作者那里激起不少的涟漪,该书内中不乏针对近十年来我国司法各种怪现象颇有见地的学术潜思、反思和深思,的确也引发了学界不少的“震动”。接续这余震的波力,想来《法治的谜面》一书自然会激发不少法学“槛内人”抑或“槛外人”的连带性好奇和合理性期待。
一本书,是否引人入胜,端赖三大要素,一是名目,包括书名和文章题目,其要义在取名能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奇效;二是思想,能发人所想发而未能发之妙论,方有拍案惊奇之效;三是文笔,古人云:“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法之妙在于分寸拿捏,文质彬彬方为高论。
以此三要素观之,练军博士的这本书可堪上品。
比如,练军博士的书名就大有说头、暗藏“刀锋”。大家都知道,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五年(2008-2013),中国的法治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波诡云谲,谜局处处,每每让吾辈法律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法治的谜面”,正可谓此一局面的剀切概括,行走在转型中国的法治化大道上,当然有不少的“谜语”需要寻找答案。再看文集的编辑体例,共分十辑,暗合了对中国法治五年的切近观察之时间观,文章题目则多系带有资深出版编辑巧妙运思的痕迹,也可满足“标题党”们的快餐式阅读。这名目和语词的精巧,的确有不少的吸引力。
然则,如果被颇具水准的题目所迷醉,马上判定该书也许“中看不中用”、而以为文章内容许是“花拳绣腿”或“阳春白雪”之词那就错了。通读练军博士的文章,有不少发人幽思的灵动文字,也多有让人血脉贲张的“金刚怒目”之作。真如是书林来梵教授序言题目所寓:“读,这些文字里深埋的火种”,的确,文字是有活性的、也是有生命的,伴随着活性化的文字,读者也会时而激越、时而忧愁、时而暴怒、时而沉思。这样的文字,感情与理智交织着,方能引来共鸣。
沿着这条线索往下,我们要去挖掘《法治的谜面》里埋着哪些“火种”。窃以为,作为法学随笔集,它除了文字上的轻快艺术化、读来亲切松活以外,其文字必要承载一定的思想、观念乃至理论,起码要有思想的灵光一闪,让人读来时不时要拍案或拍腿,才可称之为上佳学术随笔。亦即,与文学作品以故事“潜伏”思想之期许不同,学术随笔就是“思想的故事”。
是故,火种者,书中所埋思想也。
一个学术著述作者呈现思想无外乎两个层次,一是要呈现思想者以何种理念去思考问题、观察社会、分析现象,即学者之“价值与立场”;再是以某种价值立场指引下对各种社会现象所持的某些看法,即学者之“思想与观点”。练军博士《法治的谜面》一书的价值立场和思想观点,要而言之,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诚而严肃的观察和思考法治。这种真诚有时候甚而到了让阅读其文字的人们觉得不敢随意玩笑的程度,虽然生活中练军式的幽默俯拾可见;这种严肃有时候偶尔会让吾辈错觉,其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是否过于苛责、甚或刻薄?试举一二例:在“不要随便拿司法开涮”一文中,作者就表达了对“司法统一”简单理解的批判和对“同案同判”原则的深入反思。这便让吾辈“吐了舌头”,哎,我们何尝不是经常把“羽戈式批判”经常挂在嘴上呢。再比如,方韩大战,作者就直言不讳的指出,依靠司法来搞清楚“代笔”的真相无异于缘木求鱼、几无可能。其对代笔从法律人角度的评判无疑是当头棒喝那些试图以为法律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律万能主义者”们,不要让法律、司法承载其不能承载之重。
第二,独立而理性的研判和阐述司法。如今的学界,充斥着各种“人云亦云”或“颠三倒四”的所谓专家,有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借以迎合当权者或群氓的学术投机客;有的则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想混水摸鱼忽悠公众的伪公知。对于此类人,我们真的要祭出练军式叙事:“公知靠得住,母猪爬上树”,之于鱼龙混杂、熙来攘往的学术掮客们,即使“母猪能上树”、他们也一样靠不住。在学界行走,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来容易、做来至难。有时候,非不愿也、实不能也。众人皆醉吾独醒、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不惟仅有那份志气就行了,还需要有那份才情和学养才行。
以此观之,练军兄对司法专题的思考和耕耘,已具专业段位级之气象,这种独立、理性和专业之展现,从各种司法怪现象之独特分析视角上可窥一斑。比如,法官不判案好著述、人们通常会拿波斯纳对比说事,作者则一语点破,他们那些书籍多为其判决的副产品而已,与当下中国法官的“著书立说”不具可比性;再比如,针对易中天的法官积德论,作者从立法与司法关系角度阐述,恶法之恶德、实非法官所应改变,要旨在捍卫司法权威;又比如,当不少人为死磕律师鼓与呼时,作者富有洞见的指出:律师不应和法官死磕,司法权不被尊重一定是包括律师在内的法律共同体的共同悲剧,诸如此类。有些问题,单从题目上就可发现作者视角有与众不同之处,比如“陪审门槛:有读写能力即可”、“司法判决是一种公共产品”、“司法与政府:距离产生美”、“律师亦凡人”、“别让课题动了学术的奶酪”等等。
这种视角之独特,如若仅为标新立异、眼球效益,那显然是不妥当的。要旨在于,作为法律人,对待法治尤其是对待司法要持一个什么立场?毋庸讳言,观察中国的法治情状,的确有一个时空维度的问题。比如,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年(1998-2008)间,可谓司法改革的“黄金十年”,在以肖扬为院长的法院系统试图“追求司法权本相、追求法治常识”的让法律人有所共鸣的改革之后,中国司法引来了“混沌的五年”(2008-2013),这五年以王胜俊院长所主持的各种让法学界匪夷所思的改革为引子,人们有某种顺流变逆流之感,比如,奉扬司法维稳重于维权;再比如,司法大调解的引入;甚至所谓司法要实现三个满意做法的推行,这都出离了司法权的本性、而异化了在我国当下本就不太纯粹且权威的司法活动,使司法公信力降至冰点。
恰巧,练军博士的多篇文字都撰写于这五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真正富有反思精神的法律人,尤其是对司法的理念机理、作业规程和制约力量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来说,持一种质疑、批判乃至谴责的立场是再允当不过的了,这可谓是学者的担当。学者的天职是批判,但学者并非一直一味的批判,顺流时学者的建构更多、逆流时学者的批判更多。这也是练军式焦灼的时代因由,其实,这种焦灼何止是练军博士一人呢。
第三,入世与出世并重的知识分子情怀。有一次练军博士曾言:许章润教授在《法治的谜面》一书序言中将其归入“现代中国第六代法学家”之列,他不想“笑纳”此归类。学友们以为其谦虚,刘兄道:“并非谦虚,实为不愿与当下的大多数所谓青年法学家为伍耳。”的确,作为一个有着自我期许的法律学人、尤其是宪法学人,是难以进入当下的所谓主流青年法学群体的。守着清苦的宪法学,看着身边长袖善舞、蝇营狗苟者的学术运作,其实,不在圈子倒是一种清醒自持的表现。
学者们会不会集体堕落,正像当初高全喜教授某次演讲的主题所言“人民也会腐化堕落”一样,答案自然不言而喻了。时下,吾辈也许难以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出离世俗且勇于“肩起时代的闸门”,但,作为学者,左手学术专论、右手学术随笔,一边躲在书斋里皓首穷经、一边报章上嬉笑怒骂,游走于入世与出世之间、往返于书斋与学堂(林来梵教授博客签名语),既与时局保持距离、又非不食人间烟火,起码是较为积极的为学为人之态度吧。通观练军博士的多种文字,笔者即有此感觉。其实,当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必然也有若干不被“大染缸”所漂洗过的,他们才可值得称之为真正本源意义上的“公知”。效法先贤和近人,从他人的文字中阅读到立世处事的道理,这书才读出了味道。对于捧出这些文字的作者们,他们所呕心沥血的呈现,也无非为寻找这种类型的共识与知音罢了。
“用文字打败时间”,这是作家冯唐的自况。一个人的思想往往是碎片化的,同时,碎片化的思想往往需要书面叙事的诱发,当中夜、挑灯、拥卷时,在阅读他人文字中,作为读者的诸君,难道没有某种时空的错觉:历史扑面而来、人物次第登场。尤其是当读着友人的文字,更加有某种共生共心的通感,觉得自己曾伴随着这些文字的诞生、也伴随着文字主人的人生那一段旅程,那份只有在午夜时刻才有的静谧惬意,很难用文字来淋漓呈现,好在有朋友记载着我们“这一群”共同的记忆,那就去阅读它吧,因为阅读也是一种别样的创作。
身心康泰后,甚少有时间翻阅类似于《法治的谜面》这轻快的文字,但,记下那卧读的点滴,真正有“痛并快乐着”的体悟。
该书评删减版发表于《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