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快捷导航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专题
专题
法规树
法条
案例
裁判
文书
法文
本版
全局
用户
法律专题
法律资讯
法律数据
法律实务
法律资源
法律社区
婚姻
合同
刑事
法规树
个人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
法律要闻
热点案件
立法动态
法律时评
法律法规
部委规章
司法解释
地方规定
地方司法
裁判文书
法学理论
实务文章
业务指引
解读释义
案例分析
法律文书
法律风险
法学教程
法律工具
考试资料
疑难研究
法律群组
律师
律师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团
律团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所
律所
综合所
特色所
精专所
工作者
工作者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服务所
服务所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团队
专业团队
特色型
精专型
综合型
专业机构
专业机构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辅助机构
辅助机构
鉴定
评估
税务
会计
版块
›
法律资讯
›
法律时评
›
查看内容
发新帖
专题
孙泽康:从真实咨询案例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2014-7-19 08:54:04
[db:作者]
法尊
编辑地区
×
编辑地区
地区:
请选择
安徽省
北京市
福建省
甘肃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海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黑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上海市
四川省
天津市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
浙江省
重庆市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发布者
电梯直达
0
829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文/孙泽康
看过港台或者美国律政剧的,肯定对里面的一个场景非常熟悉:一旦遇到涉法事务,当事人会说“这事儿你跟我律师谈吧”,自己则不再多说一句。出现这样的场景,虽有社会分工细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法治意识已深植于他们的头脑。反观我们大陆,真心感叹彼此之间的差距。
最近碰到的两个咨询案子,深刻地反应出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个是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是我同学的朋友,在工作中受了伤,因为医疗费报销问题与单位老板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辞职走人了。后来听说认定工伤后可以要求单位赔偿,就又回去和老板沟通,结果沟通不成反而撕破了脸。无奈之下,才想起找律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和他沟通之后,发现他工作中受伤的事实除了他本人和老板,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也没有形成过书面证据。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在工作中受伤的这一事实。我当时建议他可以在跟老板沟通时偷偷做个录音,固定证据。可是他告诉我,已经为此沟通过好几次了,而且撕破了脸,再去做录音恐怕老板早已有了警惕之心,取证会很艰难。根据法律规定,遭遇工伤事故的职工,基于不同的伤情,可以依法获得好几笔经济补偿金。但是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律师介入得晚,很多情况已成定局,很难补救,争取经济赔偿恐怕很难。
第二个是定金纠纷案子。我同事的朋友去买车,交了5000元定金,当时销售方对他说,这个钱到时候会退,我同事的朋友没有多想就签了定金合同。后来他中意了另外一个品牌的车,想要回定金,但是销售方不承认当初说了定金会退的话。而他除了当初销售方说会退的口头承诺外,没有其他证据。在没有证据证明销售方承诺过会退定金的情况下,只能直接适用法律的规定,5000元定金将白白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例。当事人遇到涉法问题,往往选择自己处理,直到把情况弄能到一塌糊涂,自觉束手无策的时候,才会想起找个律师问一问。
发生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当事人过于自信,觉得这点小事自己完全可以搞定;也许是因为经济原因,在情况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前,觉得花钱请个律师纯属浪费;也许是因为颜面等等其他原因,不到万不得已不希望律师介入。
你知道买了车要买商业保险,因为不买,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能你会赔不起;你知道在中国大陆有时办事需要请客送礼,否则事情办得就不顺当。你明白买商业车险是为了转嫁风险,你知道为人处世某些费用支出合情合理。但是当你掏钱请律师时,你是否心里有点不情愿,嘀咕着这钱花的值吗?其实跟买商业保险一样,律师介入你的涉法事务越早,很多事就能防范于未然,即使发生也可以结束于诉讼前。这不但给你降低了损失,也节省了你不少时间精力,这钱,你说花的值当吗?
最后,给你看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事很简单,很多事儿应该有风险防范意识,专业人士介入得越早,对你就越有利,拖到不治再临时抱佛脚,难免成为蔡桓公。
240
331
新划词创建
确定
文/孙泽康
看过港台或者美国律政剧的,肯定对里面的一个场景非常熟悉:一旦遇到涉法事务,当事人会说“这事儿你跟我律师谈吧”,自己则不再多说一句。出现这样的场景,虽有社会分工细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法治意识已深植于他们的头脑。反观我们大陆,真心感叹彼此之间的差距。
最近碰到的两个咨询案子,深刻地反应出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个是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是我同学的朋友,在工作中受了伤,因为医疗费报销问题与单位老板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辞职走人了。后来听说认定工伤后可以要求单位赔偿,就又回去和老板沟通,结果沟通不成反而撕破了脸。无奈之下,才想起找律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和他沟通之后,发现他工作中受伤的事实除了他本人和老板,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也没有形成过书面证据。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在工作中受伤的这一事实。我当时建议他可以在跟老板沟通时偷偷做个录音,固定证据。可是他告诉我,已经为此沟通过好几次了,而且撕破了脸,再去做录音恐怕老板早已有了警惕之心,取证会很艰难。根据法律规定,遭遇工伤事故的职工,基于不同的伤情,可以依法获得好几笔经济补偿金。但是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律师介入得晚,很多情况已成定局,很难补救,争取经济赔偿恐怕很难。
第二个是定金纠纷案子。我同事的朋友去买车,交了5000元定金,当时销售方对他说,这个钱到时候会退,我同事的朋友没有多想就签了定金合同。后来他中意了另外一个品牌的车,想要回定金,但是销售方不承认当初说了定金会退的话。而他除了当初销售方说会退的口头承诺外,没有其他证据。在没有证据证明销售方承诺过会退定金的情况下,只能直接适用法律的规定,5000元定金将白白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例。当事人遇到涉法问题,往往选择自己处理,直到把情况弄能到一塌糊涂,自觉束手无策的时候,才会想起找个律师问一问。
发生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当事人过于自信,觉得这点小事自己完全可以搞定;也许是因为经济原因,在情况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前,觉得花钱请个律师纯属浪费;也许是因为颜面等等其他原因,不到万不得已不希望律师介入。
你知道买了车要买商业保险,因为不买,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能你会赔不起;你知道在中国大陆有时办事需要请客送礼,否则事情办得就不顺当。你明白买商业车险是为了转嫁风险,你知道为人处世某些费用支出合情合理。但是当你掏钱请律师时,你是否心里有点不情愿,嘀咕着这钱花的值吗?其实跟买商业保险一样,律师介入你的涉法事务越早,很多事就能防范于未然,即使发生也可以结束于诉讼前。这不但给你降低了损失,也节省了你不少时间精力,这钱,你说花的值当吗?
最后,给你看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事很简单,很多事儿应该有风险防范意识,专业人士介入得越早,对你就越有利,拖到不治再临时抱佛脚,难免成为蔡桓公。
创建新划词:
自动
更新划词缓存
创建新专题 -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举报
回复
浏览过的版块
考试资料
解读释义
法律法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