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快捷导航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专题
专题
法规树
法条
案例
裁判
文书
法文
本版
全局
用户
法律专题
法律资讯
法律数据
法律实务
法律资源
法律社区
婚姻
合同
刑事
法规树
个人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
法律要闻
热点案件
立法动态
法律时评
法律法规
部委规章
司法解释
地方规定
地方司法
裁判文书
法学理论
实务文章
业务指引
解读释义
案例分析
法律文书
法律风险
法学教程
法律工具
考试资料
疑难研究
法律群组
律师
律师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团
律团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律所
律所
综合所
特色所
精专所
工作者
工作者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服务所
服务所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人士
专业人士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专业团队
专业团队
特色型
精专型
综合型
专业机构
专业机构
综合型
精专型
特色型
辅助机构
辅助机构
鉴定
评估
税务
会计
版块
›
法律数据
›
地方司法
›
查看内容
发新帖
专题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涉枪涉爆、聚众斗殴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14-2-23 21:44:04
[db:作者]
法尊
编辑地区
×
编辑地区
地区:
请选择
安徽省
北京市
福建省
甘肃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海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黑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上海市
四川省
天津市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云南省
浙江省
重庆市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发布者
电梯直达
0
908
交法顾十大智能工具 一站式交通事故解决方案!
正在更新加载主题内容的条文数据,请您耐心等候一下....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涉枪涉爆、聚众斗殴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2-10-25 0:0
发文单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江苏省公安厅
发布日期:2002-10-25
执行日期:2002-10-25
为依法惩治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犯罪活动,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7月制定了《关于办理聚众斗殴等几类犯罪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和《关于治爆缉枪专项行动期间办理涉枪涉爆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及“治爆缉枪”专项斗争以来,在理解和适用最高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对执行(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及在处理聚众斗殴案件中,仍有一些法律适用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最近,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就全省处理涉枪涉爆、聚众斗殴案件中所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相关司法解释,现对办理涉枪涉爆、聚众斗殴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办理涉枪、涉爆案件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解释》的适用
1.关于对烟花爆竹的认定问题应严格依照刑法及《解释》的规定认定爆炸物的范围和种类。对于为非法生产烟花爆竹而制造、买卖、运输、储存烟火药、黑火药的,或者从烟花爆竹中提取黑火药、烟火药非法作为他用的,可以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爆炸物。
对于因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烟花爆竹等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而触犯其他罪名的,以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定罪处罚。
2.关于对经鉴定失去效能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认定问题对经鉴定失去效能的枪支、弹药、爆炸物是否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对此,要根据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性程度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严格掌握。对枪支、弹药不堪使用又不能自行修复以及爆炸物经鉴定不能使用,确实没有实际危害性的,可以不予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枪支、弹药、爆炸物。
3.关于对猎枪使用的铁砂弹丸的认定问题对于违反有关,制造、买卖、运输等专门作为猎枪使用的金属弹丸,可以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弹药;对于在其他正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或涉及的可以被猎枪使用的铁砂弹丸,可以不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弹药。
4.关于对“拒不交出”的界定《解释》规定:“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
认定“拒不交出”应当按照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即主观上明知行为的违法性又不愿意交出,客观上至案发时没有交出的行为。
(二)关于《通知》的适用
1.关于对“生产、生活需要”的界定问题对“生产、生活需要”的界定,要从行为人涉枪、涉爆的行为目的来考察,对行为人主观方面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自己没有使用枪支、弹药、爆炸物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也没有被别人用于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可以认定其行为是“生产、生活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下列几种情况可以认定是“生产、生活需要”:
(1)为开山采矿、生产烟花爆竹等需要非法制造、购买爆炸物的;
(2)为狩猎、保护生产、生活资料、设施等需要非法制造、购买枪支的;
(3)其他确因生产、生活所需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少量枪支、弹药、爆炸物的。
2.关于对符合《通知》规定,情节严重的涉枪、涉爆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根据《通知》规定,对符合《通知》第一条规定的行为依照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视为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但是,对于多次实施,或者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数量达到《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标准,或者所涉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威力较大(如制式、军用、自动、先进、大杀伤力),依照《通知》第1条的规定,也可以认定为犯罪,从轻或免除处罚;具备上述情形,适用《通知》第2条规定时,也可以不予免除或者从轻处罚。
3.关于对符合《通知》第二条规定的行为能否适用减轻处罚问题《通知》第2条没有规定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第63条的精神,符合《通知》第2条规定的行为只能免除或从轻处罚,但对具备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可以依法减轻处罚。
二、办理聚众斗殴案件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聚众斗殴罪的认定聚众斗殴一般是指拉帮结伙,人数达3人以上,斗殴双方均有聚众斗殴故意的互相殴斗的行为,要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聚众斗殴通常表现为出于私仇、争霸或其他动机而成帮结伙地斗殴,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对于群众中因民事纠纷引发的互相斗殴甚至结伙械斗,后果不严重的以及其他情节显著轻微的斗殴行为,不应以犯罪处理。
聚众斗殴不仅要有聚众的行为,而且要有斗殴的行为。斗殴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与另一方互殴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殴斗的行为。要注意区分聚众斗殴罪与共同伤害罪之间的界限,防止将多人共同实施的伤害行为简单地以聚众斗殴处理:
1.双方均有互殴的故意,斗殴时一方达3人以上,一方不到3人的,对双方均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
2.一方有互殴的故意,并纠集3人以上,实施了针对对方多人或其中不特定一人的殴斗行为,而对方没有互殴故意的,对有互殴故意的一方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
3.一方有互殴的故意,纠集3人以上对另一方进行殴斗,另一方开始没有互殴的故意,但在事态发展过程中产生斗殴故意并纠集多人以上进行互殴的,对双方均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但要注意区分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二)关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情形的法律适用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在适用《刑法》第234条和第232条时,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对照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两个罪名的具体犯罪构成来认定,不能简单地以结果定罪。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即使仅造成被害人重伤的,也可以依照《刑法》第232条定罪处罚;行为人仅具有伤害故意,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应依照《刑法》第234条定罪处罚。行为人对杀人和伤害后果均有预见,并持放任态度的,也可以结果定罪。
在办理有致人重伤、死亡情形的案件时,要注意区分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对于在斗殴中明显实施故意杀人或伤害等行为而同时触犯《刑法》第292条和《刑法》第234条或《刑法》第232条等规定的,可以从一重罪论处。
(三)关于聚众斗殴中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刑事责任的确定
1.关于聚众斗殴中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首要分子在组织、指挥犯罪过程中重伤、杀人故意不明显,对首要分子的定罪问题聚众斗殴中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首要分子在组织、指挥犯罪过程中虽然重伤、杀人故意不明显,其也要对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后果承担责任,对首要分子应当适用《刑法》第234条或第232条转化定罪。聚众斗殴中,部分积极参加者转化定罪,部分积极参加者没有转化定罪的,对首要分子按照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对于首要分子在组织、指挥犯罪过程中明确要求其他积极参加者不能造成他人伤亡的,对首要分子可不以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后果进行转化定罪,而以聚众斗殴罪从重处罚。
2.关于聚众斗殴中部分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对其他积极参加者的定罪问题聚众斗殴中部分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其他积极参加者对被害人有共同加害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共同犯罪中相互配合、支持的行为,对其他积极参加者也一并适用《刑法》第234条或第232条转化定罪;其他积极参加者的行为与重伤、死亡的结果之间无关联的,不能转化定罪。
3.关于聚众斗殴犯罪中积极参加者的主、从犯问题聚众斗殴犯罪中,对于能够分清积极参加者的主、次作用的,应当对积极参加者确定主、从犯及应当承担相应的罪责。
4.关于聚众斗殴中,首要分子对不是由其纠集而自愿、主动参与斗殴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积极参加者的责任承担问题。
聚众斗殴过程中,参加者不是首要分子纠集,而系参加者自愿、主动参与斗殴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如首要分子明知又未阻止的,首要分子应当对此积极参加者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罪责。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002年10月25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江苏省公安厅
240
331
新划词创建
确定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关于办理涉枪涉爆、聚众斗殴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2-10-25 0:0
发文单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江苏省公安厅
发布日期:2002-10-25
执行日期:2002-10-25
为依法惩治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犯罪活动,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7月制定了《关于办理聚众斗殴等几类犯罪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和《关于治爆缉枪专项行动期间办理涉枪涉爆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司法实践中,特别是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及“治爆缉枪”专项斗争以来,在理解和适用最高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对执行(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及在处理聚众斗殴案件中,仍有一些法律适用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最近,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就全省处理涉枪涉爆、聚众斗殴案件中所遇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及相关司法解释,现对办理涉枪涉爆、聚众斗殴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办理涉枪、涉爆案件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解释》的适用
1.关于对烟花爆竹的认定问题应严格依照刑法及《解释》的规定认定爆炸物的范围和种类。对于为非法生产烟花爆竹而制造、买卖、运输、储存烟火药、黑火药的,或者从烟花爆竹中提取黑火药、烟火药非法作为他用的,可以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爆炸物。
对于因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烟花爆竹等行为造成严重后果而触犯其他罪名的,以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定罪处罚。
2.关于对经鉴定失去效能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认定问题对经鉴定失去效能的枪支、弹药、爆炸物是否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对此,要根据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性程度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严格掌握。对枪支、弹药不堪使用又不能自行修复以及爆炸物经鉴定不能使用,确实没有实际危害性的,可以不予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枪支、弹药、爆炸物。
3.关于对猎枪使用的铁砂弹丸的认定问题对于违反有关,制造、买卖、运输等专门作为猎枪使用的金属弹丸,可以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弹药;对于在其他正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或涉及的可以被猎枪使用的铁砂弹丸,可以不认定为刑法所规定的弹药。
4.关于对“拒不交出”的界定《解释》规定:“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
认定“拒不交出”应当按照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即主观上明知行为的违法性又不愿意交出,客观上至案发时没有交出的行为。
(二)关于《通知》的适用
1.关于对“生产、生活需要”的界定问题对“生产、生活需要”的界定,要从行为人涉枪、涉爆的行为目的来考察,对行为人主观方面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自己没有使用枪支、弹药、爆炸物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也没有被别人用于实施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可以认定其行为是“生产、生活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下列几种情况可以认定是“生产、生活需要”:
(1)为开山采矿、生产烟花爆竹等需要非法制造、购买爆炸物的;
(2)为狩猎、保护生产、生活资料、设施等需要非法制造、购买枪支的;
(3)其他确因生产、生活所需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少量枪支、弹药、爆炸物的。
2.关于对符合《通知》规定,情节严重的涉枪、涉爆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根据《通知》规定,对符合《通知》第一条规定的行为依照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视为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但是,对于多次实施,或者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数量达到《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标准,或者所涉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威力较大(如制式、军用、自动、先进、大杀伤力),依照《通知》第1条的规定,也可以认定为犯罪,从轻或免除处罚;具备上述情形,适用《通知》第2条规定时,也可以不予免除或者从轻处罚。
3.关于对符合《通知》第二条规定的行为能否适用减轻处罚问题《通知》第2条没有规定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第63条的精神,符合《通知》第2条规定的行为只能免除或从轻处罚,但对具备法定减轻处罚情节的,可以依法减轻处罚。
二、办理聚众斗殴案件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聚众斗殴罪的认定聚众斗殴一般是指拉帮结伙,人数达3人以上,斗殴双方均有聚众斗殴故意的互相殴斗的行为,要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聚众斗殴通常表现为出于私仇、争霸或其他动机而成帮结伙地斗殴,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对于群众中因民事纠纷引发的互相斗殴甚至结伙械斗,后果不严重的以及其他情节显著轻微的斗殴行为,不应以犯罪处理。
聚众斗殴不仅要有聚众的行为,而且要有斗殴的行为。斗殴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有与另一方互殴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殴斗的行为。要注意区分聚众斗殴罪与共同伤害罪之间的界限,防止将多人共同实施的伤害行为简单地以聚众斗殴处理:
1.双方均有互殴的故意,斗殴时一方达3人以上,一方不到3人的,对双方均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
2.一方有互殴的故意,并纠集3人以上,实施了针对对方多人或其中不特定一人的殴斗行为,而对方没有互殴故意的,对有互殴故意的一方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
3.一方有互殴的故意,纠集3人以上对另一方进行殴斗,另一方开始没有互殴的故意,但在事态发展过程中产生斗殴故意并纠集多人以上进行互殴的,对双方均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但要注意区分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二)关于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情形的法律适用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在适用《刑法》第234条和第232条时,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对照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两个罪名的具体犯罪构成来认定,不能简单地以结果定罪。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实施了杀人行为,即使仅造成被害人重伤的,也可以依照《刑法》第232条定罪处罚;行为人仅具有伤害故意,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应依照《刑法》第234条定罪处罚。行为人对杀人和伤害后果均有预见,并持放任态度的,也可以结果定罪。
在办理有致人重伤、死亡情形的案件时,要注意区分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对于在斗殴中明显实施故意杀人或伤害等行为而同时触犯《刑法》第292条和《刑法》第234条或《刑法》第232条等规定的,可以从一重罪论处。
(三)关于聚众斗殴中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刑事责任的确定
1.关于聚众斗殴中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首要分子在组织、指挥犯罪过程中重伤、杀人故意不明显,对首要分子的定罪问题聚众斗殴中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首要分子在组织、指挥犯罪过程中虽然重伤、杀人故意不明显,其也要对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后果承担责任,对首要分子应当适用《刑法》第234条或第232条转化定罪。聚众斗殴中,部分积极参加者转化定罪,部分积极参加者没有转化定罪的,对首要分子按照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对于首要分子在组织、指挥犯罪过程中明确要求其他积极参加者不能造成他人伤亡的,对首要分子可不以其他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的后果进行转化定罪,而以聚众斗殴罪从重处罚。
2.关于聚众斗殴中部分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对其他积极参加者的定罪问题聚众斗殴中部分积极参加者致人重伤、死亡,其他积极参加者对被害人有共同加害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共同犯罪中相互配合、支持的行为,对其他积极参加者也一并适用《刑法》第234条或第232条转化定罪;其他积极参加者的行为与重伤、死亡的结果之间无关联的,不能转化定罪。
3.关于聚众斗殴犯罪中积极参加者的主、从犯问题聚众斗殴犯罪中,对于能够分清积极参加者的主、次作用的,应当对积极参加者确定主、从犯及应当承担相应的罪责。
4.关于聚众斗殴中,首要分子对不是由其纠集而自愿、主动参与斗殴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积极参加者的责任承担问题。
聚众斗殴过程中,参加者不是首要分子纠集,而系参加者自愿、主动参与斗殴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如首要分子明知又未阻止的,首要分子应当对此积极参加者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罪责。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002年10月25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人民检察院、 江苏省公安厅
创建新划词:
自动
更新划词缓存
创建新专题 -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举报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