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立案数与一审结案数的比值则基本上恒定在5.8%至6.5%之间。 原始资料参见1988年、1989年和1990年《人民法院年鉴》、1991年-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人民司法》2000年第4期1999年司法统计。另外,通过各种渠道申诉或向法院申请再审而未立案再审的数字远远大于正式统计的数字,根据笔者对中部和北部两大城市中级法院申诉和再审案件的抽样调查,立案再审的案件占申诉案件的比率大约30%,其余均以口头或书面通知的方式驳回,未进入再审程序。在上述抽样调查的案件中,对一审终审的案件申诉和再审的案件仅占再审案件总数的0.68%,因而笔者对此忽略不计。另参见江阶虎:《两审终审:无法终审的现实》,载于《中国律师(京)》,1999年第10期。 由于本文是在对大量国外民事诉讼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无法一一注释。主要参见Judicial Organization in Europe, by the Council of Europe,1998 The Council of Europe Press; J.A.Jolowicz & C.H.van Rhee(eds.),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1999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Peter E. Herzog& Delmar Karlen,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in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egal Science, Vol.XVI, Civil Procedure,1982; Daniel John Meador & Jordana Simone Bernstein, Appellate Cou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1994; Mary Ann Glendon, Comparative Legal Trandition, 1985 by West Publishing Co., St. Paul, Minnesota; J.C.B.Mohr (Paul Siebeck):East European Law, 1994-1998 by Parker School of Columbia University; Charles Platto, Civil Appeal Procedures Worldwide, 1992 by West Publishing Co., St. Paul; Harald koch & Frank Diedrich, Civil Procedure in Germany, 1998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Catherine Elloit & Catherine Vernon, The French Legl System, 1996 by Yale University Press; 另参见各国法院组织法和民事程序法典。 Daniel John Meador, Appellate Cou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34; Robert L. Stern, ect., Supreme Court Practice, 7th Edition,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Washington, D.C.1993, p29. 依据强制管辖权受理的案件成为德国最高法院的主要工作,比如,1996年就法律问题向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的案件3888件,其中210件为许可上诉,其余3678件均为直接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的案件。Peter Gottwald, Civil Justice Reform: Access, Cost, and Expedition. The German Perspective.p214。 J.A.Jolowicz & C.H.van Rhee(eds.),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p220. 同时参见意大利和法国法院组织法、民事程序法规定。 J.A.Jolowicz,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5. 法国最高法院是在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撤销法院”(the Cassation Court),作为凌驾于司法机构之上的国会分支机构,其职能是监督法官不超越“三权分立”机制下的权限,确保司法机构严格遵守法律而不造法。因此,“撤销”(cassation’)法院不能象三审法院那样行使对个案的裁判权,它只能对法官们适用于案件的法律规范选择、解释是否正确作出再次评判,审查法官们是否在自己认定的事实基础上适当地适用法律来解决实体问题,然后通过撤销有法律错误的判决来“规范”(regulate)法律,保障下级法院适用法律的正确性、适当性和统一性。因而最高法院并不裁判个案,也不能变更下级法院认定的事实,如果认为法院适用法律不适当性,最高法院有权“打碎”或撤销(break/casser)判决,但不能行使审判权直接作出正确的判决。判决被“打碎”或撤销后发回下级法院(通常是另一法院)重审。如果重审法院固执地坚持原审的想法,则该事项再次提交最高法院,如果该决定经最高法院全体法官讨论并获得支持,那么该司法决定将提交国会作为撤销法律的参考;但如果最高法院全体法官讨论决定维持自己上一次的裁决,则将案件发回另一法院重新审判,这一次重审法庭必须服从最高法院的意见。Peter E. Herzog,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58。 Vincenzo Varano, “Civil Procedure Reform in Ital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1997, Vol. 45, p227, 215-218 当时联邦最高法院对联邦巡回法院(当时为初审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和各州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行使上诉管辖权,但实际上,联邦最高法院在建立之初主要是致力于组织事务,比如1790-1795年该法院仅仅审理四件案件。Robert L. Stern, ect., Supreme Court Practice, p12. 全美平均初审法官与上诉法官的比例为20:1, 刚好与司法金字塔结构印合。详细数字参见Daniel John, p16.某些涉及联邦问题的案件可能在州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之前或之后依据法定的特别程序提交联邦最高法院审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为该案的终审判决,所以,极个别案件可能经过四级审判。 在德国联邦的16个州,有24个上诉法院,各上诉法院管辖8个地区法院的管辖区域。1996年,德国有706个地方法院,受理案件数为1,686,690件;116个地区法院,共1529个民事法庭,受理一审民事案件422,995件,二审案件101,394件;24个区域上诉法院,共492个民事法庭,受理二审案件66,696件;一个联邦司法法院,12个民事法庭,受理就法律问题提起的上诉案件为3,888件。德国法官总数多年基本不变,1996年民事法官共约16500名,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总数为262名(包括处理刑事、民事案件的法官)。Peter Gottwald, p211-214。 专家们认为,德国这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事实调查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证据调查所造成的司法资源浪费,而且从整个司法制度来看,德国民事程序比美国更符合诉讼经济的原理。参见(美)Oscar G. Chase, “Civil Litigation Delay in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36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6, p48; (德)Peter Gottwald, p220; Jahn H. Langbein: The German Advantage in Civil Procedure,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ume 52 Number 4 Fall 1985. 笔者在德国法院考察时获悉,商事案件上诉程序几乎不接受新证据,普通民事案件也极少接受新证据,二审接受新证据主要是在婚姻家庭这类职权干预性较强的案件中。 具体资料参见Peter Gottwald: Civil Justice Reform,p211-214。 张卫平、陈刚编着:《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277-278。法国民事一审案件的上诉率约为14%,见Vincenzo Varano, “Civil Procedure Reform in Ital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1997, Vol. 45, p657.另参见Martin & Jacques Martin, France,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Boston, 1994,p79-83. 法国民事程序以简易和平民化风格见长,一审判决的上诉率较低,不到6%。Rechard W. Hulbert, “Comment on French Civil Procedur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1997, Vol. 45, p747. 见Peter E. Herzog, p45.n.232。 德国排除向最高法院上诉的标准有:对某些非重要的判决或具有临时性质的决定不得上诉;由地区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不得提起三审上诉(这些案件包括在地方法院一审的争议金额在1万马克以上的案件或特殊事项如土地和房屋租赁纠纷);对上诉法院就临时救济(临时禁令、诉讼保全)作出的裁决不得上诉。此外,金钱事项的争议金额在1500马克以下者实行一审终审制,不得上诉,但其审判行为有违反宪法,可向宪法法院上诉。 相反,基于最高法院判决先例性效力的控制,下级法院直接受最高法院判决中的法律理由而非事实理由拘束,司法法院的判决代表着一种有限的有拘束力的判例的形式(法典565(2)条)。如果最高法院由于程序性错误而撤销判决,则下级法庭没有义务遵循最高法院可能附加的实体法理由,因为这不是撤销判决的原因。 J.A.Jolowicz, p82. 一审判决中不享有上诉权的判决包括:法官根据民事程序法114条行使衡平权作出的判决(而不是根据法律作出的判决)、治安法官的衡平判决、当事人协议不上诉而直接向最高法院申请更审的判决、审判资格有缺陷的判决、法律排除上诉的判决(例如就执行判决异议作出的裁定)。 J. A. Jolowicz: “Managing Overload in Appellate Courts: ‘Western ’Countries ”, p83; J.A.Jolowicz,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227。 美国还适用最低程序保障标准,即,无论政府(及其所代表的公众)的利益如何重要,政府给予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不得为零。 《法国司法组织法》第131-6条(1981年修订),《法国民事诉讼法》第1013、1014条。 Rosenberg and Schwab, Cf. Peter E. Herzog& Delmar Karlen,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56.n.309。 这一新立法由于律师界的强烈反对,联邦宪法法院对其合宪性作出判决认为,宪法的对待原则禁止赋予最高法院仅仅为了减少自己的案件负担而以案件重要性较小为由拒绝审理的自由裁量权。不过,为了避免该制定法的违宪性,对该法的解释只能是,授权对那些明显没有根据的案件予以简易拒绝。Peter Gottwald: Civil Justice Reform,p211-214。 根据笔者对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官Harry T. Edwards和马萨诸塞州上诉法院Fernande R. V. Duffly等法官的访谈,“错误令状”的理念在现代美国上诉制度中已发生重大变化,法官们普遍认为,上诉法官与初审法官之间的意见分歧并不必然说明初审法官“错误”,而可能只是对法律的理解不同,但基于维护判决终局性的需要必须建立审级权力,以上级法官的意见为“正确”意见,即“判决不因正确而有效,却因有效而正确”。另见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194。 Peter E. Herzog,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29.n.153. 转引自Nanping Liu, “ A Vulnerable Justice: Finality of Civil Judgments in China”,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 Vol. 13, Spring 1999. 参见《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既判力的定义。 Peter E. Herzog,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53.
二审立案数与一审结案数的比值则基本上恒定在5.8%至6.5%之间。 原始资料参见1988年、1989年和1990年《人民法院年鉴》、1991年-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人民司法》2000年第4期1999年司法统计。另外,通过各种渠道申诉或向法院申请再审而未立案再审的数字远远大于正式统计的数字,根据笔者对中部和北部两大城市中级法院申诉和再审案件的抽样调查,立案再审的案件占申诉案件的比率大约30%,其余均以口头或书面通知的方式驳回,未进入再审程序。在上述抽样调查的案件中,对一审终审的案件申诉和再审的案件仅占再审案件总数的0.68%,因而笔者对此忽略不计。另参见江阶虎:《两审终审:无法终审的现实》,载于《中国律师(京)》,1999年第10期。
由于本文是在对大量国外民事诉讼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无法一一注释。主要参见Judicial Organization in Europe, by the Council of Europe,1998 The Council of Europe Press; J.A.Jolowicz & C.H.van Rhee(eds.),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1999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Peter E. Herzog& Delmar Karlen,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in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egal Science, Vol.XVI, Civil Procedure,1982; Daniel John Meador & Jordana Simone Bernstein, Appellate Cou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Paul, Minn. West Publishing Co., 1994; Mary Ann Glendon, Comparative Legal Trandition, 1985 by West Publishing Co., St. Paul, Minnesota; J.C.B.Mohr (Paul Siebeck):East European Law, 1994-1998 by Parker School of Columbia University; Charles Platto, Civil Appeal Procedures Worldwide, 1992 by West Publishing Co., St. Paul; Harald koch & Frank Diedrich, Civil Procedure in Germany, 1998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Catherine Elloit & Catherine Vernon, The French Legl System, 1996 by Yale University Press; 另参见各国法院组织法和民事程序法典。
Daniel John Meador, Appellate Cou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34; Robert L. Stern, ect., Supreme Court Practice, 7th Edition,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Washington, D.C.1993, p29.
依据强制管辖权受理的案件成为德国最高法院的主要工作,比如,1996年就法律问题向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的案件3888件,其中210件为许可上诉,其余3678件均为直接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的案件。Peter Gottwald, Civil Justice Reform: Access, Cost, and Expedition. The German Perspective.p214。
J.A.Jolowicz & C.H.van Rhee(eds.),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p220. 同时参见意大利和法国法院组织法、民事程序法规定。
J.A.Jolowicz,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5.
法国最高法院是在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撤销法院”(the Cassation Court),作为凌驾于司法机构之上的国会分支机构,其职能是监督法官不超越“三权分立”机制下的权限,确保司法机构严格遵守法律而不造法。因此,“撤销”(cassation’)法院不能象三审法院那样行使对个案的裁判权,它只能对法官们适用于案件的法律规范选择、解释是否正确作出再次评判,审查法官们是否在自己认定的事实基础上适当地适用法律来解决实体问题,然后通过撤销有法律错误的判决来“规范”(regulate)法律,保障下级法院适用法律的正确性、适当性和统一性。因而最高法院并不裁判个案,也不能变更下级法院认定的事实,如果认为法院适用法律不适当性,最高法院有权“打碎”或撤销(break/casser)判决,但不能行使审判权直接作出正确的判决。判决被“打碎”或撤销后发回下级法院(通常是另一法院)重审。如果重审法院固执地坚持原审的想法,则该事项再次提交最高法院,如果该决定经最高法院全体法官讨论并获得支持,那么该司法决定将提交国会作为撤销法律的参考;但如果最高法院全体法官讨论决定维持自己上一次的裁决,则将案件发回另一法院重新审判,这一次重审法庭必须服从最高法院的意见。Peter E. Herzog,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58。 Vincenzo Varano, “Civil Procedure Reform in Ital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1997, Vol. 45, p227, 215-218
当时联邦最高法院对联邦巡回法院(当时为初审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和各州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行使上诉管辖权,但实际上,联邦最高法院在建立之初主要是致力于组织事务,比如1790-1795年该法院仅仅审理四件案件。Robert L. Stern, ect., Supreme Court Practice, p12.
全美平均初审法官与上诉法官的比例为20:1, 刚好与司法金字塔结构印合。详细数字参见Daniel John, p16.某些涉及联邦问题的案件可能在州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之前或之后依据法定的特别程序提交联邦最高法院审查,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为该案的终审判决,所以,极个别案件可能经过四级审判。
在德国联邦的16个州,有24个上诉法院,各上诉法院管辖8个地区法院的管辖区域。1996年,德国有706个地方法院,受理案件数为1,686,690件;116个地区法院,共1529个民事法庭,受理一审民事案件422,995件,二审案件101,394件;24个区域上诉法院,共492个民事法庭,受理二审案件66,696件;一个联邦司法法院,12个民事法庭,受理就法律问题提起的上诉案件为3,888件。德国法官总数多年基本不变,1996年民事法官共约16500名,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总数为262名(包括处理刑事、民事案件的法官)。Peter Gottwald, p211-214。 专家们认为,德国这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事实调查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证据调查所造成的司法资源浪费,而且从整个司法制度来看,德国民事程序比美国更符合诉讼经济的原理。参见(美)Oscar G. Chase, “Civil Litigation Delay in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36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6, p48; (德)Peter Gottwald, p220; Jahn H. Langbein: The German Advantage in Civil Procedure,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ume 52 Number 4 Fall 1985.
笔者在德国法院考察时获悉,商事案件上诉程序几乎不接受新证据,普通民事案件也极少接受新证据,二审接受新证据主要是在婚姻家庭这类职权干预性较强的案件中。
具体资料参见Peter Gottwald: Civil Justice Reform,p211-214。
张卫平、陈刚编着:《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页277-278。法国民事一审案件的上诉率约为14%,见Vincenzo Varano, “Civil Procedure Reform in Ital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1997, Vol. 45, p657.另参见Martin & Jacques Martin, France,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Boston, 1994,p79-83.
法国民事程序以简易和平民化风格见长,一审判决的上诉率较低,不到6%。Rechard W. Hulbert, “Comment on French Civil Procedur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1997, Vol. 45, p747. 见Peter E. Herzog, p45.n.232。
德国排除向最高法院上诉的标准有:对某些非重要的判决或具有临时性质的决定不得上诉;由地区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不得提起三审上诉(这些案件包括在地方法院一审的争议金额在1万马克以上的案件或特殊事项如土地和房屋租赁纠纷);对上诉法院就临时救济(临时禁令、诉讼保全)作出的裁决不得上诉。此外,金钱事项的争议金额在1500马克以下者实行一审终审制,不得上诉,但其审判行为有违反宪法,可向宪法法院上诉。 相反,基于最高法院判决先例性效力的控制,下级法院直接受最高法院判决中的法律理由而非事实理由拘束,司法法院的判决代表着一种有限的有拘束力的判例的形式(法典565(2)条)。如果最高法院由于程序性错误而撤销判决,则下级法庭没有义务遵循最高法院可能附加的实体法理由,因为这不是撤销判决的原因。
J.A.Jolowicz, p82.
一审判决中不享有上诉权的判决包括:法官根据民事程序法114条行使衡平权作出的判决(而不是根据法律作出的判决)、治安法官的衡平判决、当事人协议不上诉而直接向最高法院申请更审的判决、审判资格有缺陷的判决、法律排除上诉的判决(例如就执行判决异议作出的裁定)。
J. A. Jolowicz: “Managing Overload in Appellate Courts: ‘Western ’Countries ”, p83; J.A.Jolowicz, Recourse against Judgmen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P227。
美国还适用最低程序保障标准,即,无论政府(及其所代表的公众)的利益如何重要,政府给予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不得为零。
《法国司法组织法》第131-6条(1981年修订),《法国民事诉讼法》第1013、1014条。
Rosenberg and Schwab, Cf. Peter E. Herzog& Delmar Karlen,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56.n.309。
这一新立法由于律师界的强烈反对,联邦宪法法院对其合宪性作出判决认为,宪法的对待原则禁止赋予最高法院仅仅为了减少自己的案件负担而以案件重要性较小为由拒绝审理的自由裁量权。不过,为了避免该制定法的违宪性,对该法的解释只能是,授权对那些明显没有根据的案件予以简易拒绝。Peter Gottwald: Civil Justice Reform,p211-214。 根据笔者对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官Harry T. Edwards和马萨诸塞州上诉法院Fernande R. V. Duffly等法官的访谈,“错误令状”的理念在现代美国上诉制度中已发生重大变化,法官们普遍认为,上诉法官与初审法官之间的意见分歧并不必然说明初审法官“错误”,而可能只是对法律的理解不同,但基于维护判决终局性的需要必须建立审级权力,以上级法官的意见为“正确”意见,即“判决不因正确而有效,却因有效而正确”。另见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194。
Peter E. Herzog,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29.n.153.
转引自Nanping Liu, “ A Vulnerable Justice: Finality of Civil Judgments in China”, 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 Vol. 13, Spring 1999.
参见《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既判力的定义。
Peter E. Herzog, “Attacks on Judicial Decisions”, 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