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2015-4-1 08:36:33 覃达艺律师 管理员 发布者 01004

马上注册,获得更多功能使用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有这样一起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为了讨一个令他们自己满意的说法,彼此交替使用上访和打官司的手段,前后历时十三年,经过两级法院和相关行政机关多达十次的判决、裁定及复议复核,时至今日还未尘埃落定、息诉罢访。如果仅是听别人去叙述该案的来龙去脉,或许压根不会相信如此简单的案子会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诉程。
案件前后经过是:2001年初,作为当事人双方的Y某和Z某,其所在行政村有一临街废旧坑塘,村里与Y某等协议共同出资将坑塘垫平后建房,并由镇里出具土地使用证。后Y某因故提出返还其投资的款项后退出原协议。此时Z某则出资加入了该协议并将门面房建成。2001年7月,县国土局在土地巡查中发现Z某等所建房屋占地违法,遂对其作出了罚款和拆除的处罚决定。Z某交纳罚款后国土部门便不了了之。
2002年初,Y某突然向行政村提出重新履行其原来所签协议。当然遭到Z某及行政村的拒绝。于是Y某持不知何时取得的县国土部门为其核发的土地使用证,向所在地法庭提起民事诉讼,索要Z某所占土地。
    Z某一下子懵了,赶紧聘请诉讼代理人进行应对。代理人清楚此案要想不输官司,只能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法院撤销县国土局为Y某颁发的土地证。考虑到Z某手里有从行政村领来的土地证,代理人则建议以行政村为原告向县法院行政庭递交了“撤证”诉状。
2002年7月,县法院经过审理以行政村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为由裁定驳回起诉。紧接着一个月后镇法庭则以Y某所持土地证合法有效判决其胜诉。就这样,当事人双方刚一交手,便进行了两个回合。
经历了两次失败的Z某强烈意识到败诉将意味着建好的房子易主,所以便全力以赴誓将官司打到底。在代理人的参谋下很快又以个人名义,将以县政府为被告的诉状递到县法院。可能是出于回避方面的考虑,县法院请求中院指定他县管辖该案。被指定受理的邻县法院倒也快捷,他们很快作出裁定:按照程序,原告Z某应该先行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如不服复议决定才能再行提起行政诉讼。依照裁定指明的路线,Z某于2003年6月向市政府送去了复议申请书。市政府法制办效率也挺高,不久即以县政府颁证程序有瑕疵作出摊销县政府给Y某所发土地证。至此,一年时间里,又两个回合过去了。
时间进入了2004年,赢了前两个回合的Y某眼看着三、四回合形势大扭转,先是上访,后在高人的指点下以市政府复议决定不当把市政府告到了中级法院。极富戏剧性的是,中院行政审判庭于12月份最后作出了撤销市政府原复议决定,责成重新作出决定的判决。理由则是市政府复议决定违反法定程序。而市政府可能是被判晕了,竟然没有按判决要求去重新作决定,且从此没了下文。
市政府的悄无声息使得第五个回合反转的Y某越战越勇,及时发起了第六个回合的较量。Y某向县法院再次起诉要求判决拆除Z某所建房屋。无疑Y某胜诉。Z某及其的诉讼团队当即表示上诉的同时,他们又想到了一个新方法:到检察机关去申诉。于是使即将拉开的新回合增添了不一样的新变量。
第七个回合:检察机关民行部门通过调查发现,县国土局为Y某所颁土地证漏洞百出,向其发出检察建议。国土局接到建议不敢怠慢,赶快开会研究以县政府名义作出了注销Y某土地证的决定。有了这个决定,Z某成竹在胸地将它交给了二审法庭。中级法院于2007年8月在让当事人Y某向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的同时裁定中止正在审理中的行政诉讼。
第八个回合:2007年10月,市政府行政复议书以程序不合法决定摊销县政府注销Y某土地证的决定。对这一复议结果,Z某当然不服,就再次以市政府为被告把诉状递到了中级法院。
第九个回合:这一次中级法院长了个心眼,他们没有直接审理Z某提起的行政讼案,而是把该案指定到当事人所在地县法院进行审理。县法院或许是明白了个中的意思,估计是充分权衡了几次判决、检察机关建议、当事不断上访等因素后,2008年11月作出裁定:撤销市政府复议决定。Z某的官司再次翻转。
第十个回合:Y某可能想不明白县法院怎么会出尔反尔,自然毅然决然地向中级法院提出上诉。而中院此次大概综合考量分析了全案成为胡子案的症结,同时意识到不能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形式审查上了,所以最终作出的判决是:当事双方所持土地证均于法无据;维持县法院行政判决;责成市政府重新作出复议决定。
面对最后的判决,Z某肯定觉得自己系实际占有者,亦已交过了罚款,关键是与其争抢的人已经败诉,暂时消除了现实的威胁,虽然筋疲力竭,但可以暂时歇一下了。而Y某却是极不甘心,看看官司已经终审,只能重又拾起上访这杆武器,开始了他的控告之旅。
    在百度上搜索一下什么是“诉累”,得到的解释是:“诉累”是司法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从法经济学的角度看“诉累”的产生原因在于普法力度不够、司法权力寻租、低下的司法效率、委托代理、较高的诉讼成本、行政机关对司法活动的干涉、较低的司法素质。
     纵观该案,对照对诉累的这个定义上列举出的这些现象,惊异地发现一个案件中竟几乎同时具备了所有的方面。不由想起人们在感慨时光流逝时总爱说的一句话:“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够这样去折腾。
240331
分享至 : QQ空间
0 人收藏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