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专家证人资格问题上,英国法律对于正式的训练及书面证书(paper qualification)、执业经验,以及相关的组织或知名团体的会员资格等方面都没有什么要求。在著名的Silverlock一案中②,法庭认为证人的业余爱好及学习就足以让其成为一名笔迹分析专家证人。正如卢梭大法官(Lord Russell of Killowen)所解释的,关键问题要看该证人是否拥有解决法庭上所争议问题的专业知识,而不管他(她)是如何获得的。在该案的判决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从英国的判例法中,可以比较容易地概括出法庭所认可的常用的专家概念,例如:英国法庭曾允许一位既没有经过科学训练,也没有科学知识的毒品使用者对他所拥有的大麻进行辨别④;在另一案中,法庭允许一名曾与毒品犯罪打过多年交道的警官,对当地的海洛因价格及提供海洛因的习惯做法提供证言,而且还允许他对在被告人处发现的半盎司海洛因只给一个人使用是否太多这一问题发表意见⑤。1993年,上诉法院让一位有人体画专长的艺术家提供“脸部描述”方面的证据,这一做法自然也无可指责,尽管这位艺术家既没有科学方面的资格、也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更没有执业的机构或数据库等。309另外,在Clare and Peach一案中,警官通过反复观看研究足球比赛的录像带,作为一名“特别专家”(expert ad hoc)在法庭上提供了两位教练有可能作出错误裁判的结论。
由于专家证言具有特殊性,法庭对传闻证据规则作了某些修正以便能够适应科学组织的实际工作水平,如允许专家引用资料库、实验结果等,但如果专家引用的是以某一普通人所看到的事实为依据创作而成的学术性的文学作品中的内容,通常会因为其属于传闻而被排除。另外,专家证据如果涉及被告人的坏品格,也不被接受或者至少该部分被排除。还有,当专家证言披露了不具有可采性的认罪,或侵犯了反对自证其罪特权,或属于《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第78条所规定的非法取得的证据时,也有可能被排除。上述所说的各种情况下的专家证据,最后是否被法庭排除,在普通法系国家属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在排除指控证据时要看其证据可能存在的偏见是否大于其证明价值(probative value 事实上,上述所说的采纳专家证据的两大障碍是理解英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基础。随着英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普通法中有关专家证据可采性的规则在制订法中也作了相应的规定,如将证据的相关性问题表述为专家资格问题,将普遍存在的证明价值与偏见后果问题转化成人们容易理解的专家证据的“有用性”(helpfulness),将对英国法方法的解释延展到新的科学证据并以“专业领域”排除规则来评定案件,而对专家证据的排除则以“普通知识”、“最终问题”规则来应对。在这些解释中争议最大的是“有用性”问题,这是英国刑事审判中对专家证据的实质性检验。
在英国判例中,还有其他法官也持同样的观点,如在R.v.Davies一案中,斯温顿·汤姆斯(Swinton Thomas LJ)法官也认为:“在刑事诉讼中禁止专家侵占陪审团的职能是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下,专家才有义务对可靠性和真实性问题作出判断。”这一权威的说法在G.v.DPP一案中得到引用,在该案中被告人被控犯了猥亵攻击儿童罪。在辩护时,他试图举出一位心理专家的报告,声称对他的指控是编造的。菲力普法官(Phillips LJ)拒绝了被告人的请求并判决他犯了猥亵攻击罪,并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误解,也是不合适的,毫无疑问是对金钱的一大浪费。检验一个儿童能否提供可以理解的证据,并不需要任何专家的介入,因这是一种简单明了的检验,完全在法官或治安法官的能力范围之内……”(14)
注释:
Roberts and Zuckerman, Criminal Evidence (1st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R. D. Makay and Andrew M. Colman, "Excluding Expert Evidence: A Tale of Ordinary Folk and Common Experience"(1991) Crim LR 800.
Andrew Palmer, Principles of Evidence, Cavendish Publishing Pty Limited, 1999.
Ian Freckelton and Hugh Selby, Expert Evidence (Third Edition), Lawbook Co., 2005.
Michael Zander and Paul Henderson, Crown Court Study RCCJ Research Study No. 19 (HMSO, 1993).
徐继军.专家证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Mirjan R. Damaska, Evidence Law Drift (Yale UP, 1997), 151.
Mike Nellis, 'ews Media,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Electronic Monitoring of Offenders in England and Wales' 2003 ) 42 Howard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1.
Michael H. Graham, 'The Daubert Dilemma: At Last a Viable Solution' (1998) 2 E & P211.
Kumho Tire Co v. Carmichael (1999) 119 S Ct 1167; General Electric v. Joiner (1997) 118 S Ct 512.
李玉华,杨军生.司法鉴定的诉讼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何家弘.享受法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①Buckley v.Rice Thomas(1554)1 Plowden118,124-5,CB.
②R.v.Silverlock(1894)2 QB 766,CCR.
③在该案中,Mathew法官认为显然笔迹证据是可以采纳的(clearly admissible)。而且,Day, Vaughan Williams和Kennedy法官一致同意大法官的判决。
④R.v.Chatwood(1980)1 WLR 874,CA.
⑤R.v.Hodges(2003)2 Cr App R247,CA.
⑥R.v.Clark(2003)EWCA Crim1020.
⑦R.v.Stockwell(1993)97 Cr App R260,CA.
⑧R.v.Robb(1991)93 Cr App R161,165.
⑨R.v.Stamford(1972)2 QB 391,CA.
⑩Uniform evidence legislation,s55(1).
(11)United States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Rule 401(1).
(12)直接证据(direct evidence)意思是如果采纳了这一证据,就可以确定诉讼中所争议的一个或多个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情境证据(circumstantial evidence)指所争议的事实存在与否可以从该证据推断出来,但总是非决定性的;而可信任证据(credibility evideuce)是指与所争议的事实没有直接关系的证据,但确实与证据的可信度有关。
(13)R. v. Turner (1975) 1 QB 834, 841-2, CA.
(14)G. v. DPP (1997)2 All ER 759, DC.
(15)R v. Smith (Allen) (2002) EWCA Crim 2074.
(16)英国《2003年刑事审判法》第35条在《1996年刑事诉讼和侦查法》中插入第6D,规定将来如果被告得到专家证人的指导,就要求被告将专家证人的名字告知检察官和法庭。
(17)讲述此案例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检察院的检察长。参见Peter van Kesteren:“荷兰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制衡机制”,2006年7月在承德“中荷刑事诉讼与人权保障研讨会”上的发言。
(18)Daubert v.Merrel Dow(1993)125 L Ed 2d 469;113 S Ct 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