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纪格非.对‘证据属性’在证据制度中基础地位的质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毕玉谦.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M].法律出版社.北京.1997.16.
纪格非.对‘证据属性’在证据制度中基础地位的质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汤维建.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C].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一卷)[A].2001.
何家弘、张卫平、陈瑞华.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J/OL].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21011
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2004.271.
刘学在.既判力论在中国的困境探析——以民事诉讼为视角[J/OL].http://www.51zy.cn/98029107.html
江伟 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J].中国法学.2002.2.29.
崔敏.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综述[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89.
Tsao Wen-yen(ed.) The Law in China as Seen by Roscoe Pound,China Culture Publishing Foundation, 1953,pp.13-14.
刘涛 姜涛.走出证据客观性的误区[N].人民法院报.2002.2.4.
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M].法律出版社.北京.1997.97.
克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M].李衍.法律出版社.北京.1957.230.
王甲乙等.民事诉讼法新论[M].台湾三民书局.台北.198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