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研究说明,要约收购中不仅目标公司的股东权益需要保护,收购方股东权益也需要保护。由此收购双方股东权益的权衡是一个非常重要,同时也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科学分析要约收购对双方中小股东利益的综合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长期以来, 我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以中小投资者为主, 机构投资者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所以理论分析经常将中小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交替使用, 不作严格区分, 本文也沿袭这一惯例。但是随着机构投资者比重上升和股权分置的解决, 流通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将成为日渐分离的概念, 中小投资者将成为主要用语。
由于考察时间段的不同, 国外文献关于目标公司及收购方股东权益受保护的程度存在差异, 但是目标公司股东均受到较强保护这一方向性结果都是一致的, 而对于收购方股东权益的保护则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差异。
中国石化接受余股的出售截止时间为6 月30 日, 4 家公司存在少量股份未出售给中国石化。这部分未出售股份可能是由于目标公司管理层持股仍处于禁售期, 也可能是由于部分股东遗忘或没有及时得到收购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为中国石化唯一非流通股股东, 其持有的中国石化股份并不具有在二级市场即时抛售的权利。即使经过股权分置改革, 从目前情况看, 其流通问题也至少需要3~5 年才能解决, 所以对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而言, 可以认为中国石化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波动对其收益短期内影响不大。
对于一些微利企业所出现的业绩上涨, 其股价并不一定表现出与业绩增长的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 1) 陈红:《上市公司要约收购: 国际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设计》,《资本市场》, 2004 年第4 期。
( 2) 海通证券:《石化行业周期仍可延续》,《海通证券内部报告》, 2005 年。
( 3) 郭富青:《论公司要约收购与反收购中少数股东权益利益的保护》,《法商研究》, 2000 年第4 期。
( 4) 联合证券: 《石油资源价值被低估》, 《联合证券内部报告》, 2005 年。
( 5) 向德伟、宋彩霞、罗祥城: 《论要约收购》,《会计研究》,2005 年第3 期。
( 6) 于平: 《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定价策略探析》,《商业时代》, 2006 年第2 期。
( 7) 张人骥、刘春江: 《控股溢价、流通溢价与上市公司要约收购: 南钢股份案例研究》,《管理世界》, 2006 年第2 期。
( 8)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 《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成本研究》,《中金公司内部报告》, 2004 年。
( 9) 中金公司: 《石油化工行业研究报告》,《中金公司内部报告》, 2002 年。
( 10) 中国石化:《中国石化要约收购书》, 2006 年。
( 11) 朱谦: 《论公开要约收购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法学》, 2003 年第8 期。
( 12) Buckley, A., 1972,“A Profile of Industrial Acquisitionsin 1971”,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Vol.20, pp.243~52.
( 13) Cebenoyan, A., Papaionnou, G. and Travlos, N., 1992,“Foreign Takeover Activity in the US and Wealth Effects for TargetFirm Shareholders”, Finance Management,Vol.21, pp.58~68.
( 14) Conn, C. and Connell, F.,1990,“International mergers:returns to US and British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Accounting, Vol.17, pp.689~711.
( 15)Dodd, P.R., 1976, “Company Takeovers and the AustralianEquity Market”,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pp.15~35.
( 16)Dodd, P.R., and R. Ruback, 1977,“Tenders Offers andStockholders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5,pp. 351~373.
( 17) Feils,D., 1993“, 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PhD Thesis.
( 18) Franks, J.R.,J.E.Broyles, and M.J.Hecht, 1977,“An IndustryStudy of the Profitability of Mergers in the United Kingdom”,Journal of Finance,Vol,15, pp.1513~25.
( 19) Franks, J. and Harris, R.,1989, “Shareholders wealtheffect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23,pp.225~249.
( 20) Firth, M.A., 1976,“Share Prices and Mergers”, WorkingPaper.
( 21) Firth, M.A., 1979,“Synergism in Mergers:Some BritishResults”, Journal of Finance,Vol.25,pp.670~92.
( 22) Jarrell, G. and Poulsen, A.,1989,“The Returns to Acquiringfirms in Tender Offers: Evidence from Three Decades”,Financial Management, Vol.18,pp.2~19.
( 23)Halpern,P., 1973,“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Amountand Distribution of Gains to Companies in Merger”, Journal ofBusiness,Vol.20, pp.554~575.
( 24)Holmstrom,B. and S.N.Kaplan, 2001,“Corporate Governanceand Merger Activity in the US: Making Sense of the 1980'sand 1990's”Working paper.
( 25)Kuehn, D.A., 1975,“Takeovers and the Theory of theFirm”, Working Paper.
( 26)Mandelker, G., 1974, “Risk and Return: The Case ofMerging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6,pp.303~25.
( 27)Meeks,G.,1977“, Disappointing Marriage: A Study of theGains from Mergers”,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Vol,24,pp.753~61.
( 28)Roberta Romano, D., 1992,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corporate takeovers”,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62, pp.197~216.
出处:《管理世界》(月刊)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