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艺花园

标题: 从法律上废除农业税的重大标志 [打印本页]

作者: [db:作者]    时间: 2014-4-4 22:42
标题: 从法律上废除农业税的重大标志
傅光明                     
       据报载:2005年12月24日,《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提请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并如期通过。这一直接关系9亿农民的切身利益的草案建议,将从法律上彻底废止1958年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施行。2006年春节,在湖北省监利县,有一个农民贴了两副春联,一个是“千年等一回,免征农业税”,另一个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农民种地不交税”。
      最近笔者到一些农村调查,广大农民对取消农业税表现出极大的感激之情。湖北省麻城市张家洲村年过70岁的村民张金书说:取消农业税,国家给补贴,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没有过的事。过去国家对老百姓政策再优惠,但皇粮国课是不能免的。现在党的政策好,国泰又民安,越干越有劲。
      从法律上废止农业税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的起源,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奴隶制国家——夏代。农业税同国家相伴而生,起源于夏代,确立于春秋,统一于秦朝,完善于明清,取消于当代,至今有4200多年的历史。《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宣公15年)实行“初税亩”,规定对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缴税,称为田赋,到2006年正式废除,整整是2600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三次农村革命推动下,才能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创中国农民无税的新时代。
      2005年12月11日,笔者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宣读了一篇论文,就是《农业税的起源与历史演变》,把农业税分成起源时期(夏王朝的开始)、确立时期(春秋时期)、巩固完善时期(秦朝到清朝时期)、混乱时期(民国时期)、轻税和取消时期(1949年到2006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开天辟地以来载入史册的大事,是94亿农民的天大的喜事,是举国上下的好事;从税收制度上结束了“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的历史;铲除了农民负担产生的根源,开创了农民无税的时代:结束了农村基层组织长期以来为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的历史;结束了农民为国家提供经济剩余产品和原始积累的历史;它彻底改变了“皇粮国课”天经地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实现了仁人志士“均田免粮”的梦想;是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人为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开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党中央解决三次问题的坚强决心,显示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回顾农业税的历史,有三点值得说明:
      一是农业税具有巨大的历史贡献性。几千年中国财政税收的历史,实质就是农业税收的历史。中国的农民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经济上的物质基础,为历朝历代的王朝政权运转提供了经济保障,为民族的延续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为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做出特殊贡献。可以说是农业税支撑整个民族,是农民托起了江山,是农民的血汗浇灌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贡献了力量。建国之初,新政府为了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业化过程所需的资本积累往往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实现。从农业部门的数据估算,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其绝对数1952年为24亿元,1957年为127亿元,1978年为364亿元;相对数(“剪刀差”绝对数占农业新创价值的比重)1952年为17.9%。据统计,19555至1985年,通过农村和城市的交换价差,国家把6000亿元至8000亿元资金从农业部门迅速和直接转移给工业部门,而且从全局上保证国民收入分配。由于实行这种制度,使我国农村百业萧条,农民终年劳累,收益极低,停滞于年均仅增加1元的低水平,农民把收入的大部分通过集体贡献给了国家,支持了工业建设。农村的贫困长期延迟,温饱往往也难于保证,基本上没有储蓄可言。1957年农民人均年度纯收入为73.37元,1978年增加到133.57元,20年中仅增长了60.2元。同时还有约2亿人不得温饱。处于半饥饿状态之中。现在取消农业税,实施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完全应当的。
      二是农业税具有极大的灾难性。正是农业税制度,给农民、给战争、给国家社会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总结回顾农业税的历史,是一部农民的负担史,也是农民的一部血泪史。封建地主阶级运用国家政治权力和法律“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对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了超经济的财政剥削,造成了劳动人民的长期极端贫困,可以说整个国家机器是以农民的膏血来润滑转动的。在汗牛充栋的历史史料中,在文人和官吏的文集里,反映了无数官吏横征暴敛,苛政猛于虎的情形;农民因农业税收造成的深重苦难不绝于史。范成大有《催租行》诗,揭露了当地官吏借收税勒索农民的情景;白居易的文集中有“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票”,“回观树间里,十定八九贫”的诗句。在宋代文人朱熹《都官集》内有“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岁入财赋,数倍唐室”。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他还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今夫取民之财可谓悉矣,一夫不耕,耕者在田,而获者在门;匹妇之蚕,织者在机,而征者在屋,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苟可以衣且食者,皆为犯禁,何民不穷也”。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九月的上书中对农民的苦难描绘得极其深刻。他说:在所有的百姓中,唯有农民最苦,农夫春耕夏耘,雨身泥足,蚕妇养蚕收茧,搓麻纺线,都是一缕一缕积起来,一寸一寸完成的。他们又经常遭受水、旱、霜、雹、蝗虫等灾害,即使侥幸有点收成,也被税收和债主交相争夺而去,因此“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文集庥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他对民间疾苦深表同情,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在封建社会,个别同情农民疾苦的官员,甚至以自杀来抗议增加农民负担。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巨鹿太守马光直不忍向农民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在赴任途中,上书直陈时弊后吞药自杀。清末时陕西民歌唱到:“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反映了农民对封建王朝的仇恨和对农业税取消的盼望。正是由于农业税制度的残酷性,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和农民起义战争,都是由农民负担而引发的。
      三是农业税取消的客观性。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有取消农业税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引起社会的一系列其他变革。使社会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发展是硬道理,建国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建国之初,全国工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为66.1元,在工农产值中,农业总产值比重为70%,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财政收入65.2亿元。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中国GDP总量折算成美元已经超过意大利,排名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迅速成长,其中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进出口总额还首破万亿大关,达到1.1万多亿美元,成为仅居美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21.40%;各项税收达25718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比上年增收5256亿元,增长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三峡工程、西电东造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都取得了新进展,充分显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这些为农业税取消奠定了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也使农业税的取消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按照全会公报的解释,“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景式描述。从法律上取消农业税,将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为9亿农民增大了农村发展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伟大的篇章。
                                                                                                                                   注释:
            傅光明(1956—),男,汉族,湖北麻城人,湖北省财政厅监察室主任。
*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武汉 430071                                                                                                                     出处:《法学杂志》2006年第2期




欢迎光临 法艺花园 (https://www.llgarde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